打造“会讲故事”的班集体
——让孩子“被看见”,做孩子的“心上人”
学生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是在学校班级中度过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言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对于“班集体建设”,我们的理解往往会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它理所当然地只是学生接受老师的单向教育,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声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所有,学生、教师这两大主体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起到双向的作用。
我曾做过一个以“幸福”为话题的调查,请学生用文字描写出在班级里的幸福感受,以此来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有一个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关怀而感到幸福,她这样写道,“这时候,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顿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为在这个班级,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无比的幸福。”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能被老师“看见”,得到老师的理解、鼓励、关心是最幸福的。
所以,班集体建设,需要班主任在践行中不断总结和创新,积极打造“会讲故事”的班集体,让孩子“被看见”,做孩子的“心上人”。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和庞灵琳老师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与启发。
一、打造我们的趣味“放映厅”吧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大众能从四面八方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如果将自媒体运用到班集体建设中来,是否可以让教育打破传统说教模式,让班级拥有故事,让更多的学生“被看见”。于是我尝试打造班级趣味“放映厅”。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做个有心人,用手机拍下孩子们的身影,制作成小视频,在各种需要的场合中播放。
先聚焦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拍些什么素材?
(1)“班级百科”——记录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大扫除时我会拍下学生努力打扫的样子;课间,我拍下学生安静看书的模样……记得有一年我们班的包管区是一片草地,那里杂草丛生,孩子们不大乐意除草,一天,我带着全班同学一起去拔草,拍下了一个个挥汗的身影,制作了一个短视频播放给他们看,之后,学生真的是抢着去拔草。
(2)“新闻袋袋裤”——拍摄关键时间点的活动。如第一天上学,学雷锋活动,竞聘班干部等等,像这比较有有意义的时刻或活动,都可以拍摄下来。
(3)“火眼观察”——捕捉孩子的闪光点。人无完人,再调皮的学生身上总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及时拍摄下来。
(4)“我型我秀”——个人或群体的专辑。这可以和学科活动、班级活动结合起来,例如班级朗诵会、算24、庆六一活动中的才艺展示等。
2.怎么剪辑视频?
这里推荐大家两个方式,第一是手机剪辑,手机上的剪辑APP五花八门,就我目前接触的几个用下来,我推荐大家用“剪映”APP,它的功能比较接近电脑软件,并且成品视频没有水印,适用范围广。第二是电脑剪辑,我推荐大家用“会声会影”,常用功能基本都涵盖了,并且操作比较简单,适合新手。
(现场简单演示操作)
不管手机还是电脑,原始素材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照片。如果是照片的话,可以批量导入,然后配上文字、音乐,一键生成视频,操作比较简单,新手可以从照片入手。
3.怎么用好视频?
推荐大家几个场合上用:
(1)一周总结上用,晨会课、班会课都可以;用最直观的影音的形式取代说教,不但吸引学生,更能让他们信服,形成向上向善的氛围,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
(2)家长会上播放;让家长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促使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3)发至班级群内;这是比较有时效性的家校沟通。
视频用得好,除了有以上说到的几点好处,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好处,那就是为期末“老师的话”积累了大量素材。这样,在给学生写学期评语时,打开照片、视频看一看,每个学生参与了哪些活动,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还是退步,有哪些优缺点……通通一目了然,班主任还怎么会无话可说?完全可以做到每个学生都是量身定制的。
4.需注意
接下来,我把多年做视频总结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分享给大家:
(1)视频照片尽量横拍,这样做出来的视频可以在电脑上全屏播放;
(2)少先队员要戴好红领巾;
(3)拍学生时弯腰或蹲下来拍摄,显得孩子们精神;
(4)背景不要杂乱,要不然显得画面不干净;
(5)如果用到声音素材,要在室内拍摄;
(6)多角度拍摄,不要定在一个角度拍,会显得很呆板;
(7)每个学生都要拍到;
视频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当学生被动地接受传统说教时,视频短片则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学生通过大量相关视频信息,感知、理解、认识事物,使认识和情感内化,明确了行为要求。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实现自我的价值。给大家分享两个视频。
二、撰写我们的专属“心语书”吧
班集体建设中,我也曾很茫然。每个班级中总有让人喜欢的乖巧懂事的学生,也总有爱调皮捣蛋,甚至闯些小祸的学生。刚工作时,年轻气盛的我,难免忍不住会简单直接地进行说教。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和我的距离渐渐拉开了,他们有话也不会主动和我说,对于我提出的要求,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我意识到,这样的师生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很不利于班集体建设。
于是我认真反思,在班集体建设中,老师的独断专行,会让老师“看不见”学生,导致学生体会不到被尊重的感觉,自然不会把老师放在心上。
怎么改变这样的局面呢?我尝试与学生一同撰写《心语书》。什么是《心语书》?其实形式类似于班级博客、班级日志等,当然,你也可以结合中队名称取个更有个性的名字。
我挑选了一本可爱的笔记本,带头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下我的心情:“今天我有点不开心,因为班里有个学生欺骗了我,但也有值得高兴的事,那就是陈**默写只错了一个词语,表扬。”简简单单几句话,没想到反响很大,下面跟帖的学生特别多,虽然并不都围绕我所说的话题。学生们各自诉说着心里话,有介绍好书的,有反映班级情况的,有拉家常的,有诉说烦恼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队委员在检查卫生时受到老师训斥后写的一篇日志。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了她对那个老师的不满,想法很偏激,我马上对她的日志进行回复。一来二往,她终于释怀了,懂得了什么叫“理解与宽容”。
因为有了《心语书》,对于班级事务,我不再独断专行,而是以商量的口吻征求学生的意见,给予学生吐露心声的机会。在《心语书》中,我们就“当面指出别人的不足好不好”“如何给英语老师过生日”等等话题展开了讨论。就这样,我和学生之间进行着无声的文字交流,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心语书》中来,我成了学生的“心上人”,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向我吐露他们的心声,而我,不再处于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位置,就像他们的老朋友一样,尊重、关心、鼓励他们。更重要的是,班集体建设告别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所有学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