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音乐心理”,优化中学音乐欣赏学习 ​ 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2021-07-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走进“音乐心理”,优化中学音乐欣赏学习

 江阴市利港中学 张艳清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中学欣赏多是教师一厢情愿唱独角戏的尴尬窘境,课堂教学在“培养审美感知”和“培养审美情感”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造成无效欣赏的原因有多方面:硬件的、师资的、评价体系等。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分析研究,优化中学欣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音乐心理  音乐欣赏  音乐审美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感受与欣赏”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些都需建立在有效的课堂音乐欣赏之上。何谓有效欣赏?《音乐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指出:有效的欣赏是能“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或情境所吸引,并通过参与、体验、表现和创造活动与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1]

综观实际课堂,学生对“欣赏”这一学习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情绪,对于作品的“美感”是被动接受,并未从心灵深处产生足够的情感共鸣,甚至游离于音乐之外,这对于中学音乐欣赏的课程目标来说是深具遗憾,音乐欣赏的审美价值无从实现,同时对在校极为有限的音乐学习时间(初中每班每周一节音乐课)、课程资源等均是一种浪费,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将因此大打折扣而逐渐消褪。产生这样“劳而无功”的结果有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欣赏内容的适配性、欣赏方式的灵活性、欣赏理念的科学人文性等都会影响欣赏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之外,教师对学生音乐欣赏学习的心理认知不够准确也是导致欣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一个主要根源,这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音乐心理出发,结合对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过程和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作浅显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优化欣赏学习的方法或策略。

一、音乐欣赏学习过程

音乐欣赏学习过程和音乐欣赏过程一样,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有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2]我国学者彭吉象在《艺术学概论》一书中对“艺术鉴赏的审美工程”的划分,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等三个阶段。[3]其中,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又分为1、音乐审美注意2、音响感知3、通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初中生已有的音乐经验和音乐知识,欣赏一部新的作品时,最初的本能直觉反应不是去静心聆听,而是凭借音乐的音响感知去对音乐作出第一判断。而音响感知又存在明显的主观评价现象。同一首乐曲有的学生觉得悦耳,有的学生却认为难听。

例如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丝路驼铃》,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这是一首青海民歌,以“花儿”的山歌形式演唱。在欣赏教学时,笔者试着在2个班级做了一次小小的实验教学:A班在老师对青海花儿的有关知识,如流行地区、曲调样态、旋律特点等介绍后让学生欣赏作品,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回答局限在老师之前的介绍中,特别是针对“你觉得这首山歌好听吗?”的提问,学生也没有自己的见解;同样的欣赏内容在B班教学时,笔者有意让学生先直接聆听,再来回答同样的问题:“你你觉得这首山歌好听吗?”,学生的回答形形色色,有的觉得这首歌曲很土很奇怪,和曾经听过的歌都不一样,有的认为旋律富有特色,歌声纯朴等,没有老师先入为主的介绍,学生对这首无伴奏演唱的“花儿”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结合学生们的回答,再来揭示花儿的音乐知识,学生大有顿悟之感。所以,笔者认为音响作为第一感观上的感知,如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作品,应该大胆让学生在初次欣赏时对音乐有先入为主的最真切的感受,赋予他们对音乐有自我体验的体会,然后结合他们的最本真的体验实施欣赏学习,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挖掘,实现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

二、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音乐审美心理发展包括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体现在音乐审美态度、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审美趣味等三个方面。[4]

1、音乐审美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将影响音乐审美心理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作品,并逐渐形成带有个性特点的对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知觉敏感性。[5]对于喜欢和不喜欢的音乐,他们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是直接明确的,对于喜欢的音乐,他们参与实践的兴致浓厚;而对于厌恶或不能理解的音乐,他们的态度是排斥的、甚至是拒绝的。

2、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它包括了音乐感觉和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音乐动作和智慧、音乐表现等多种能力。它是一种在特殊情感体验状态下,体现音乐审美创造性的认知能力或敏感性。[6]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强化音乐想象能力和培养音乐记忆是比较重要的。

(1)音乐想象

音乐的想象是指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这是由非情节性的抒情性音乐所引起的,情感指向更高级、更深刻、更完整发展的阶段。[7]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他们不仅善于联想,而且更喜欢想象。对于音乐作品更多的是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想象。中学生处于现实和幻想交织的时期,他们更喜欢沉醉于语言无法描述的音乐艺术的情感世界之中,把成长中的忧愁欢乐化作音乐的体验融入欣赏中。

例如,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舞台咏叹》,欣赏舞剧《天鹅湖》场景音乐。这段经典的舞剧音乐最令人着迷的是开始双簧管在竖笛轻柔的伴奏背景下奏出了哀怨的曲调。这是天鹅的主题,也是全剧的主要音乐形象。它概略地勾勒出被邪术变成天鹅的公主动人、凄婉的形象。这段音乐细腻而情感充沛,描绘的是公主(女性)的形象。在对初三学生实施这段舞剧音乐欣赏教学时,笔者让情感更为细腻的女生尝试描述对这段音乐的感受,她们用诗意化的语言描眉着对这段音乐的想象:“美丽的公主虽不幸变成天鹅,但她的内心却是敏感多变。开始的音乐静静流淌,犹如化成天鹅的公主那平静的内心;当音乐加入铜管乐器后,音响也变得强烈时,仿佛公主内心无奈的奋力挣扎。”另一位同学则把音乐的情绪、力度、配器变化与公主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轻柔的音乐是平静的湖面,强烈的音乐是公主陷入险恶的环境,以及她不安的内心。”学生对于同一段音乐会有着不同的想象,给与他们想象的空间,并鼓励他们描述出对音乐的想象,是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途径。

(2)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能力。它是进行音乐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之一。中学欣赏作品的体裁、题材多样,但较为统一的是有一定的“作曲模式”——引子、主题音乐、尾声。如何让学生在课堂里快速有效地对音乐留下记忆,特别是主题音乐的记忆,笔者认为,需多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欣赏。从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速度、情绪、音色、乐器等方面加以关注,再借助适当的实践活动,比如演唱歌唱性的旋律,与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体态律动等,都可以加深对音乐主题的理解,从而产生较为深刻的音乐记忆。

例如,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温馨家园》,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这段乐章被称为“所有慢板乐章中最为动人的”,其中有6段音乐作为教学重点在课上要求学生能进行听辨,分别是引子、四个主题及连接段。主题一是思乡主题,它的旋律学生在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歌曲《念故乡》中已被学生所熟知,主题二是第一主题的延续深华,主题三充满不安而略带紧张感,主题四是一段忧郁的小调,连接段是欢快的舞蹈性主题。在欣赏教学时,通过笔者讲解、欣赏、复听的流程,学生对这6段音乐的听辨反馈准确性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主题三和主题四的辨认犹豫不决。课后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思,对主题三和主题四的旋律特点又作了聆听分析,从音乐性方面找出这两个主题的不同点,以帮助学生能清晰地区分。很快,主题三中的三连音节奏和主题四旋律的平稳进行让笔者想到了用旋律线的方式来区别二者的不同。三连音呈圆圈型的旋律线,有较强的推动性,而主题四的旋律则像缓缓流淌的溪流,当然,再进行新班级教学时,针对主题三和主题四笔者将这两个主题作为学习难点,增加复听的次数,采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两个主题的情绪,为加深体验,加入音乐活动——听到三连音时“画圈圈”,加深对主题三标志性节奏的音乐记忆。经过加强版地聆听,在随后的音乐主题听辨反馈时,为了能让全体学生专注地参与,笔者增加音乐活动环节:将学生分成6组,每组分别代表一段音乐,如:老师随机播放主题3时,主题3小组的同学举手示意。对这一具有游戏性质的听辨形式,学生明显表示出高涨的参与热情。令笔者欣慰的是,经过反思后的欣赏设计修改,学生对6段音乐的辨识快速而准确,更令人欣喜的是,之前容易混淆的主题三和主题四在这次听辨中,没有出现错误,当笔者追问两个主题分别是什么旋律特点时,他们都能说出辨别“秘诀”——主题三的三连音节奏,主题四的舒展旋律线。由此可见,他们对6段音乐形成了音乐记忆,以此说明音乐欣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音乐的特点,以多种手段和方法促成记忆式欣赏。

三、音乐审美趣味

音乐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正处在“审美萌芽期”和“危机阶段”之中(或者称之为从对音乐憧憬趋向成熟时期)。[8]他们对音乐的偏好一般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课堂实施欣赏学习时,根据学生的审美趣味,兼顾课标要求,适当调度教材内容,补充教材外的相关音乐素材,与教材欣赏内容形成对比欣赏学习,以增加学生的欣赏兴趣。比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芬芳》欣赏《图兰朵》中《茉莉花》的唱段时,可以选择教材外的《茉莉花》的流行版本来与歌剧表演进行对比欣赏。熟悉的民歌,通过流行手法进行创新演绎,展现老歌新唱的音乐魅力,学生対这样的欣赏学习充满了浓浓的兴趣,开阔了音乐眼界。

结语

音乐欣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除上述外,中学音乐欣赏学习不能忽视最重要的倾听,在倾听时引导学生充分而适当的发挥通感的作用,选择多样化的听赏音乐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形式等,优化中学音乐欣赏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 曹理何工.《音乐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p7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275[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276[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4]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95[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5][6]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101[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7]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108[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8]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p115[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