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能力 2016-08-20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例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能力

阎  浩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江苏 无锡 214411

【摘要】:培养高中学生获取、分析、整合、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地理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之一。隐性地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隐性、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培养

 

【正文】:

一、引语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提出以下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1)。在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题干、材料、图表中提供的明确的解题条件,这类信息我们称之为显性地理信息,即为表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得到,其获取相对比较简单;而另一类则是隐藏的,需要学生通过对获取到的显性地理信息进行联想、分析、迁移才能得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隐性信息,即为本质,这类地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获取相对困难。由于许多教师平时对获取信息这个环节的忽视或者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尤其是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往往也成为了学生在地理高考中难以获取高分的“瓶颈”。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知己知彼”,关注信息载体,摸透出题意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一份试卷呈现在考生面前的试题信息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对知识点掌握水平相当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答题水平?关键在于“知彼”上的差距,能否充分利用题干中的信息载体决定着考生能否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决定答题的结果正确与否。

【案例1】:(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椐此回答3~4题.

 

3.三地按纬度南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案例1这套组题中,地理信息是从表格数据当中获得的,在表面层次上,所得到的信息是三个地点两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但这些数据只是所获得的显性信息,隐藏在数据中的隐性信息则是数据之间的联系,即由日出和日落时间得到的三地的昼长时间和由同一地点两日的昼长时间对比所得到的昼长变化规律,只有推出这些隐含的条件后,才能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其隐含条件实为出卷人的考查意图。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考查学生获取隐性信息能力的试题比重越来越高,隐性地理信息不仅会在表格数据联系当中出现,还广泛隐藏在试题的题干、材料、图形,及地理数理规律、区域典型特征、学生的“缄默知识”(2)、图文转换等当中。如若学生只求表象而不究其本质,则很难在地理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在平时应多对地理隐性信息的在试题中载体进行研究,摸透出题意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逐步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胸有成竹”,充实知识容量,形成思维导图

有效的知识联想和分析和知识迁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容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肚子”里有了“墨水”,才能在解题时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其一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量,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二特别需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促成信息联想的关键。在地理复习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来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联系相关知识是很有效的方法。

 

课例1:西北地区(片段)

【教师小结展示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