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能力
阎 浩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江苏 无锡 214411
【摘要】:培养高中学生获取、分析、整合、处理地理信息能力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地理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之一。隐性地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隐性、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培养
【正文】:
一、引语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提出以下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能够正确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1)。在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题干、材料、图表中提供的明确的解题条件,这类信息我们称之为显性地理信息,即为表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直接得到,其获取相对比较简单;而另一类则是隐藏的,需要学生通过对获取到的显性地理信息进行联想、分析、迁移才能得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隐性信息,即为本质,这类地理信息的获取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获取相对困难。由于许多教师平时对获取信息这个环节的忽视或者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尤其是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不足往往也成为了学生在地理高考中难以获取高分的“瓶颈”。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知己知彼”,关注信息载体,摸透出题意图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一份试卷呈现在考生面前的试题信息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对知识点掌握水平相当的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答题水平?关键在于“知彼”上的差距,能否充分利用题干中的信息载体决定着考生能否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决定答题的结果正确与否。
【案例1】:(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表1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椐此回答3~4题.
3.三地按纬度南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4.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案例1这套组题中,地理信息是从表格数据当中获得的,在表面层次上,所得到的信息是三个地点两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但这些数据只是所获得的显性信息,隐藏在数据中的隐性信息则是数据之间的联系,即由日出和日落时间得到的三地的昼长时间和由同一地点两日的昼长时间对比所得到的昼长变化规律,只有推出这些隐含的条件后,才能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其隐含条件实为出卷人的考查意图。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卷,考查学生获取隐性信息能力的试题比重越来越高,隐性地理信息不仅会在表格数据联系当中出现,还广泛隐藏在试题的题干、材料、图形,及地理数理规律、区域典型特征、学生的“缄默知识”(2)、图文转换等当中。如若学生只求表象而不究其本质,则很难在地理高考中获取高分。教师在平时应多对地理隐性信息的在试题中载体进行研究,摸透出题意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逐步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胸有成竹”,充实知识容量,形成思维导图
有效的知识联想和分析和知识迁移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容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肚子”里有了“墨水”,才能在解题时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其一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量,尤其是对主干知识的有效掌握。其二特别需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促成信息联想的关键。在地理复习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来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和联系相关知识是很有效的方法。
课例1:西北地区(片段)
【教师小结展示思维导图】:
【学生探究】:略
【例题展示】:读我国某地区的生产模式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和优势条件是
A.水分 B.土壤 C.地形 D.光照
2.过渡带最不适合开展的活动是
A.灌草种植 B.畜牧业 C.小麦种植 D.种植苹果树
在以上课例中,西北地区的思维导图很好的展示出有关西北的大量地理知识,并将其相互联系起来,充实学生的知识量,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在今后的练习如以上例题中,学生就能很快通过图中我国、绿洲、荒漠等信息联系到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北地区这个隐性信息,从而顺利答题。
四、“拳不离手”,创设信息平台,形成思维习惯
开放性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分局限于教材,出现教教材的状况,防止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思维僵化等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超越现有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其中设置隐性地理信息点,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3)。
课例2: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片段)
【教师设计问题情境】: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A城工业区布局变化图:早期,工厂集中在市中心;中期,逐渐在a处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个别重化工厂为主的工业区;近年来,在b处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提出问题】:
(1)、初期,市中心以哪些优势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2)、中期,工厂搬出市中心的区位考虑是什么?a处形成工业区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3)、试分析b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学生讨论探究】:略
【展示答案及教师评价】:
问题答案:
(1)、市场、交通
(2)、外迁原因: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区位优势: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位于河流下游,对居民区污染少;河运条件好;工业用水方便。
(3)、接近研究院分院,科技条件好;接近高速公路,便于快速运输;本身无污染,位于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教师评价:略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以某市工业的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为线索,在材料和图片中,隐含了部分地理信息,如河流的运输功能、城市的盛行风向、河流下游对城市污染影响小、研究院可提供技术人才等。这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联想分析得到,从而很好地训练了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工业区位因素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知识点,既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能够培养思维,提高能力。
五、“出口成章”,激发学生主动,暴露信息盲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结论,轻过程导致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效率不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在于教师的教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学的多少,而学生学的多少取决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性【3】。
课例3:试卷讲评(片段)
【试题】(2012年无锡高三地理一模卷)图3为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F地的盛行风向如图所示,图4为该区域P地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3 图4
3.有关图3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 B.图中河流正处于枯水期
C.A地降水量大于B地 D.P 地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如在P地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则
A.此化石存在于a类岩石中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与①作用无关
C.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②作用有关 D.P地曾发生大规模的地壳抬升运动
【学生A讲题】:第3小题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有以下几点:从指向标可以看出,隐性信息有P地位于30°南侧大陆西岸、风向为西北风,从30°南侧风向为西北风可进一步分析得到该区域位于南半球,故P地位于30°S到40°S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此答案选择D
【教师】:A同学做的很好,他从图片中找到并分析出很多正确信息,但是否全面?其他同学能不能帮他找出更多的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B】:P地位置确实是地中海气候区,但是从等高线数值中隐含着P地的海拔达到2000m至2400m的条件,故其自然带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但A同学没有将隐含条件找全,因为等高线中还隐含着A地位于西北风的迎风坡、B地位于背风坡的信息,故A地的降水量大于B地,正确答案为C。
【教师】: B同学分析的很好,A同学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没有将等高线这个信息源考虑在内,从而导致错误。这就要求大家在获取信息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全面,注意不能以“面”代“点”。
在以上课例中,教师让学生“张嘴”,讲述在题目中获取到的隐性信息,表现学生思维过程,暴露学生信息盲区。教师的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分析到位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六、“百炼成钢”,重视方法指导,强化实战训练
从笔者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地理隐性信息的载体是多样化的,获取不同的载体上的隐性地理信息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所以要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获取有效隐性地理信息的方法。在此笔者以如图片载体题型为例:
【案例2】:图2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图片选自2011年江苏高考地理卷)
1、审图名:从图名中得到此地为世界某一区域,表示该区域的天气状况。
2、审图边:从图边获得该区域中心区域大致位于100°E—110°E,40°N附近。
3、审图例、注记、比例尺:从图例看图中的线为等压线,根据等压线判读获得M点西侧为一高压中心,东侧为一雨区,雨区东侧为一低压槽等信息。
4、信息整合,分析隐性信息:
教师应选择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在不同的载体中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方法和习惯,并及时总结,以提高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有了方法,还要加强学生习题练习的实战训练,尤其是到了高三,习题练习课相对较多,为学生获取隐性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在习题训练中,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有效,试题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不做偏题、怪题。二是要适量,练习时必要的,但过量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三是要注重练习后的分析反思,有反思才能有所获。四是多让学生接触新题,让学生多形成获取隐性信息的新体验。长期的实战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才能在高考解题时“得心应手”(4)。
七、结语
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明确指出的要求,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之一(5),可见,培养学生获取隐性地理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地理高考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学生的将来。只要地理教师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训练学生。就能真正达到地理教育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具备合格地理素养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考试院.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考试说明》.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263
(2)、唐建军.《例谈试题命题中有效埋藏信息的途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8):54~56
(3)、金爱春.《创问题情境,促高效教学》【J】.《地理教育》,2011(6):31~32
(4)、王均海.《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87~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