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下的高中课堂实践研究 ——基于以感性经验为核心的音乐体验 2020-10-1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下的高中课堂实践研究

——基于以感性经验为核心的音乐体验


江阴市第二中学 朱梦舟

 

摘要: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和实践项目。该体系通过引进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结合本国国情和音乐文化而形成。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进行高中音乐教学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一定的启发。拟以此为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教学实例,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新体系;高中音乐;感性;即兴;兴趣

 

音乐教育新体系就是在原有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和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三大教学体系基础上,结合当今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现实情况和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综合运用新的音乐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新体系提出了基于人本化音乐教育理念的教育思想——“让音乐为学生一生快乐服务”,以培养感受与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目标,并在全国中小学进行试点和推广。为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领域。

 

所谓感性经验,就是说音乐欣赏者通过其听觉在音乐音响的刺激下,所产生的感知以及体验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利用音乐的特性,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唤醒”,这样对于学生的音乐感性经验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能够用最好的方法去利用音乐进行情感的表达。

 

一、音乐韵律感与要素感的体验和探索

音乐韵律感的组成除了音乐的速度感、节拍感之外,还包括了音乐的节奏感,学生对音色、旋律、和声、节奏等要素的思维能力即音乐的要素感。“感知音乐表现要素”十分重要,这也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更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巩固并发展学生的韵律感与要素感。

(一)速度感、力度感与音色感的声势体验

现阶段的高中生缺乏音乐实践经验、缺少体验音乐的时间,所以高中音乐教学可以从简单的声势练习开始,有效地令学生投入到音乐中去。声势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手段,声势将学习者的身体当作乐器,声响通过身体的动作发出。声势的基本形式包括了拍腿、跺脚、捻指、拍手之类的动作。声势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听辨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记忆能力、创造能力、反应能力等,比较适用于音乐基础训练。

案例一:雷雨声的模仿——音乐要素的认识补充教材

①以列为单位,将学生分为7组

②教师在7组前来回走动,并依次由慢到快再到慢,做出声势——搓手、搓手+弹舌、弹舌+响指、拍腿、拍腿+跺脚、拍腿、弹舌+响指、搓手+弹舌、搓手

③每组学生在教师经过组前时自由模仿教师所做的声势,并在教师离开后,保持该声势,直到再次经过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不同声势汇入、叠加再到削减,通过音色、力度、速度的变化,模仿雷雨的过程。区别于传统讲授法中,教师先告知学生什么是音乐要素,并用概念依次介绍,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对音乐要素产生直观的认识。音乐体验是学生直接感知音乐艺术的基石。活动中,教师动作的未知性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对声势的变化产生细微的观察和快速的反应,以便在信号发出的第一时间准确改变声势。在活动后的提问环节中,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熟悉的物理名词回答活动中声音的变化,此时引入音乐要素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在熟知的领域加深对音乐的了解,触类旁通。

案例二:滚核桃》【选自人乐出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

 

1-1

①教师在恒拍内手指锣鼓经(手部在恒拍内上下律动),所有学生同时默读,并在每小节最后一拍拍击腿部

②教师根据锣鼓经设计声势:都儿——拍肩、拉——响指、打——拍手、冬——拍腿、乙——擦腿

③将班级分为4组,用声势演奏锣鼓经,第三小节第一拍到第四拍,由1组叠加至4组,其余小节齐奏

不同部位的声势代表教材片段中敲击鼓面发出的不同声音,声势练习代替了教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切身体验教材内容的演奏形式以及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在各种拍击节奏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学生往往在不经意间越拍越快,并且无法自控。这与速度感有密切的关联。由于不同的性格、情绪、心跳,每位学生的内心速度也不一样,故“教师手部在恒拍内上下律动”帮助学生建立了稳定而统一的恒拍感,最后的拍击腿部则是直观检测恒拍稳定、统一的标准。第三小节的演奏方式不仅统一了学生的恒拍,叠加式的演奏更凸显了这一小节特有的力度变化。

“要想得到优美的音色,首先要在内心建立起声音的概念,要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声音的形象。用‘内心听觉’指挥和控制身体机能,寻找最美的音乐,我认为这是一种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我国著名音乐家王福增教授说的这段话对音乐基础的学习和提高进行了准确解释。内心听觉作为十分重要的音乐能力之一,主要能够体验以及表现音乐,内心听觉需要学生进行长期针对音乐要素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应始于简单的节奏练习,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和记忆,进而使大脑、喉头与耳朵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音乐要素已有了解,案例中默读便是高中生对所习音乐知识的自主运用的过程。

(二)节拍感与节奏感的律动体验

音乐实践需要许多器官以及系统进行合作,例如发音器官、听觉器官以及肌肉系统,但是这些能力是不能同时进行练习的,应练习好一种,再进行下一种能力的练习。达尔克洛兹的观点是,运动和音响合成音乐,运动即节奏,是第一位的,而音响只是形式,排在第二位。 除了理论上的结构、时值、拍律等要素,情感要素也是节奏要素的重要部分。律动体验不是舞蹈教学,它不需要注重外表、仪态,而是将表达音乐所需的要素融入身心,以听觉和动觉的合成为基础,强化情感与思维的内在联系。

案例三:草原放牧》【选自人乐出社《高中音乐鉴赏》单元

 

 

1-2

①初次欣赏时,教师随机播放以上两个片段,学生用或轻快或舒缓的脚步走出所听到片段的恒拍

②再次欣赏时,教师顺序播放两个片段,学生根据它们的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用自己的动作拍奏出两段的节奏

在展示谱例时笔者发现,大部分高中生能够准确地用“da”读出谱例上的节奏型,少数能够用准确的音高,按正确的节奏视唱谱例。学生集中于精准的按谱“念”却忽略了乐曲本身的情感表达。所以,在建立良好节奏感与节拍感的过程中,情感表现要素应适当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是不同情感、情绪的表现,快速时激动、慢速时平静、愤怒时力度较强、悲伤时力度较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脚步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并非从一开始就准备以特定的步伐完成律动体验。当需要自己创编动作时,学生有的在渐强时以拳击掌,有的在突弱处以指尖轻点掌心,轻快时动作富有弹性,舒缓时动作连贯而平稳,形象地用肌肉的紧张与松弛表现了乐曲的特点。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在音乐鉴赏时主动关注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细微变化,用听觉、动觉、视觉全面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完整的音乐学习应该是耳、眼、身、脑的综合体验。

案例四:王大娘钉缸》【选自人乐出社《高中音乐鉴赏》单元

 

1-3

①分别用普通话和河南方言朗读衬词以外的四句歌词(教师提前标注河南方言音调)

②在以下节奏中加入方言朗读,发现方言和以下节奏的关联

1-4

③教师播放音频,学生学唱

④以横排为单位,将学生分为6组,全体向左转,将右手搭至前一人右肩,左手握住自己右肩上的手腕,跟随旋律,上下律动,模仿挑担动作,边唱边动

语言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感,所以,在对节奏的学习中,学生不需要从开始便学会节奏的概念以及读法、名称。经验先于抽象,语言是生活中的音乐,教师从语言入手,使学生慢慢掌握其韵律,再辅以节奏的理论教学,加深记忆。同理可见,“挑担”的动作源于生活,教师利用这一动作的韵律感,对其进行创编,使其成为赋有节拍特点的律动,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从生活经验出发,生动体验作品的情绪和内涵。

 

二、音乐整体感的培养

整体与细节相结合,是音乐教学中培养整体感的基本选择。传统教学模式中,为了体现音乐的整体性,教师往往将乐曲从头至尾播放,不进行乐句、乐段的听辨以及乐曲结构的分析,在囫囵吞枣的模糊体验中试图带领学生感悟音乐。大到完整的乐曲,小至基本的乐句,这些都可为一个整体前文所提到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则是细节,因此,整体与细节相结合,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培养音乐整体感。对音乐的思维首先是整体思维然后才是局部的分折,通过思维的分解和组合,才能更好的感受音乐。

案例五:《卡门》序曲补充教材

①教师完整地播放音频,学生选择合适的线条来表示所听到的音乐主题

 

 

 

 

1-5

②学生得出正确的线条排列顺序(如下),并说明如下排序的理由,得出结构ABACA尾声

 

 

 

 

 

 

1-6

③教师再次播放音频,学生以“向教室的各个方向做马步跳”、“平稳的走步”、“有力的踏步”和“原地舒展”来表示乐曲的A、B、C部分,并在一个乐句结束后,向相反方向迈步

《卡门》序曲用回旋曲式写成,主部主题和两个插以及尾声有着鲜明的特点。向上甩的曲线代表主部主题A充满活力的动感;波浪型的曲线是相对柔和但有动感的第一插部B;波浪型曲线与阶梯式折线叠加,代表第一次呈现时抒情而第二次出现时雄壮有力的第二插部C;尾声音调下行,充满悲剧色彩,则用平滑向下的曲线表示。教师提前为乐曲的结构创设了对应的线条,使学生有指向性地通过对音乐速度、节奏、节拍、音量、音区、力度的变化,分辨乐曲的结构。马步跳、走步和踏步形象表现了四个部分不同的音乐情绪,而在一个乐句结束后向相反方向迈步使学生明确了乐句的开始与结束,使学生能够“目测”乐句的长短,加深乐句的概念。

 

三、音乐通感的强化

通感就是联觉,即将所有的感官感觉进行沟通联结,然后通过联想进行感觉的转移,“用感觉写感觉”,即人的各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不分界限的沟通,这种感官上的沟通是人们所共有的一种现象,当然这种现象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 在进行通感体验时,颜色可以是有温度的、有力量的,而声音可以是形象化的。学生进行欣赏聆听引发动觉、听觉等感觉,产生了音乐联想,联想使这些感觉经过表象的转化,使学生通过体验而获得音乐情感。只有积累了足够的感性体验,学生才能够很好进行音乐表达。“掌握音乐经验和情感体验”先于“掌握音乐理论和公共表演技能”,是新体系的基本音乐能力,联觉则是培养这一能力所需的重要音乐经验。 音乐的通感需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可大大丰富自我情感体验,使学生终身享受音乐。

案例五就是一个利用通感感受音乐的有效案例——不同形态的线条从视觉的角度给学生以充满活力、强劲有力、柔和和悲剧色彩的情感体验,并当学生熟练地以这些情感体验为基础,掌握了《卡门》序曲的曲式特点后,“马步跳”、“走步”和“踏步”又从动觉的角度强化回旋曲式的特点及其与速度、节奏、节拍、音量、音区和力度的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活动中。

 

 

综上所述,所有教学手段都应该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出发,积累丰富的情感经验,从而系统地掌握音乐知识,提高感性音乐经验和音乐审美能力,真正实现让音乐服务于学生,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学生的新体系音乐教学理念当前,新体系较广泛地应用于小学与初中的音乐课程,但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应用较少。笔者对于课堂实例的分析尚有不够全面的地方,需要在日后的实践和学习中不断完善。希望本文能够为高中音乐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念和信息


参考文献

[1]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人民音乐》,2013年第9期。

[2] 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人民音乐》,2014年第1期。

[3] 刘剑宏:《浅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论下的音乐教师素养》,《当代音乐》,2017年第6期。 

[4] 王平兰:《“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分析与创作课程研究》,《艺术评鉴》,2017年第4期。

[5] 刘明一:《音乐教育新体系:欠发达地区高师音乐教法课的引入》,《绥化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 刘凯:《展望雅克·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对英国教师凯琳·葛林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讲座与示范教学的思考》,《人民音乐》,2015年第11期。 

[7] 徐少涵:《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南京试点小学的教学分析》,2013。

[8] 李东:《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2013。 

[9] 周晨晖:《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下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