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及彼,言语助力
章莉英
最近在学习梁昌辉校长的《走向言语生命的敞亮》,对于言语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正好在备课看到几年前干国祥老师教学《山居秋暝》的课例,发现二者在言语教学上不谋而合,所以想结合二者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之前也教过《山居秋暝》,备课时我就在想,这样一首律诗,表面的“诗画意境”孩子在充分理解诗意后领略其中七八分倒是不难,只是其中深层次的关于“空”的禅意要五年级的孩子真正走入其中,窥析一二实属不易。对孩子来说这些离得太远,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和足够的生活阅历支撑他们去体悟王维的心境,一不小心就会将课堂沦为强加硬塞,固化孩子思维的封闭场。但是学习了干国祥老师对于这首诗的教学后,再拜读了梁昌辉校长的《走向言语生命的敞亮》,我犹如醍醐灌顶:原来这样的课还可以这么上!
一、 对对子——在游戏中形成言语自觉
梁校长在《走向言语生命的敞亮》一书的第一章就提到:“如果我们关注语言知识多于关注儿童的认知现实,如果我们总试图训练儿童的专家思维或者说是科学思维,那么儿童就会被教糊涂了,母语的灵气就会湮没。”
在小学阶段孩子学习的诗歌还是以绝句居多,律诗则接触较少,所以孩子对于而律诗相关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少的。反观我之前在教学律诗时,我更多的可能就是告诉孩子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告诉他们如何和人体部位一一对应识记,孩子能背诵出这些专业术语之后我就沾沾自喜地将之归功于自己的“教学得法”。但是这种语言知识的背诵是我想要的吗?孩子们喜欢这些枯燥的术语吗?他们的言语生命得到发展了吗?
干国祥老师课上对于这些术语只字未提,只是告诉孩子律诗有8句,每两句便成一个小对联,整首律诗就是4个对联。孩子们不了解律诗,但是对于对联春节总是能接触到的,于是乎何为“律诗”迎刃而解。而既然是对子,对子“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特点也不是干老师直接告知,而是通过几轮对对子游戏把学生“卷入”其中,在对对子的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带领孩子字斟句酌,推敲怎么对才好,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山居秋暝》的教学中也同样延续采用对对子的练习,两个环节的对对子练习中干国祥老师都故意设置了陷阱,但是在两个环节中孩子的反应明显不一样。“金沙水拍云崖,( )”这个对子在预习时是全军覆没的,但是在第一环节中有十几个孩子后来反应过来了;第二个环节中“明月照松间,清泉( )”这个对于与孩子预习单上是不一样的,但是经过半节课的学习,课上很多同学立刻就察觉到问题所在,形成一种言语的自觉或者说是本能。这样明显的变化应该说是得益于干国祥老师设计的“对对子”游戏,教学的内容还是这些,干老师却巧妙地把这些确定的教学内容转换成孩子可以投入其中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思考之中。而且在对对子游戏中又不断调整策略,设置新的障碍,让孩子充满了新鲜感、参与感和成就感,整个课堂都洋溢着言语实践活动带来的蓬勃生命力。
二、 评价语——教学克制的同时彰显言语智慧
干国祥老师的课处处都闪现着他的智慧,尤其是干老师的评价语,真实而又有温度。
在教学《山居秋暝》“空山空在哪”的板块时,干老师抛出课前的思考题:诗中满是景物甚至是人活动(包括女孩的笑声),为何却称之为“空山”?有个孩子说:“因为是林中树木遮掩了人们的活动痕迹,所以是空山”。干老师立即幽默地举了反例:“也就是说,现在把教室窗帘拉上,教室也是空的?”有个孩子说:“空山是名字。”干老师及时打比方:“就好像一个小女孩小时候叫小花,老了仍然叫小花。”……透过这些有趣又有温度的评价语,孩子在开怀中不仅理解了同学的表达,也知道交流内容的问题所在。干国祥老师用他及时、睿智、到位的评价语保护着孩子表达的欲望与言语的灵性,让课堂的交流真挚而又灵动,孩子的思维得以不断碰撞,擦除新的火花。
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干国祥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孩子畅所欲言,根据孩子的言语干老师再加以点拨,让孩子体会到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状态,一种空灵的感觉,并不是空无一物。再次反观我自己,对于这种需要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时,我更多的只是课件直接出示诗人生平,然后请几个孩子结合诗人生平谈谈与这首诗有什么联系,实在谈不到的我就直接告知孩子,因为我满心以为这样孩子就是知道了。现在想来,知道和理解差得不是一点点,如果孩子仅仅是知道,什么都是我们告知,久而久之,孩子自身的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孱弱,最终思考力就会消失殆尽。
梁老师说:“无论是言语实践活动还是教学点拨,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活动,教师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机智或是智慧——教学克制,克制跳到前台来说的冲动,克制强烈的言说欲,把学习还给学生。”我想干国祥老师这节课的所展示出来的教学的克制与其评价语中所迸发的言语智慧是我所向往的教师该有的样子!
干国祥老师的课给我的启发还有很多,比如对于“留不留”的问题,我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是认为王维自然是倾于“留”的,但是干老师在时则是认为“留不留都可以,因为心是空的”,这就将这首诗又提高了一个境界,可谓妙哉!结尾的一句“上课好,下课亦好”,让人也不禁会心一笑,诗中涉及的心境其实生活中不外如是,如此说来,这样的诗五年级的孩子也并不难体悟!
在梁校长的“言语教学 ”观下细看干国祥老师对于这课的教学,主体板块非常清晰,一个是律诗特点,一个是“空”的禅意体悟,哪一个不是孩子学习的难点?但是干国祥老师能轻松自如地带着孩子从一知半解的“此岸”到达初识禅意的“彼岸”,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和干国祥老师本身的言语智慧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次在阅读时我将言语教学的理论与一节课例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其实看似高深,难以模仿的课其实都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化,万变不离其宗,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教学理念,将自己的理解渗透进日常的教学,这样才能跟随大师的脚步,走向教育教学的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