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玥彤研究案例《楹联,校园里的独特艺术——初中趣味书法教学案例》 2020-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楹联,校园里的独特艺术

——初中趣味书法教学案例

【摘要】在书法课堂中将校园文化和楹联艺术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校园学习环境中去体悟书法艺术。通过了解楹联的历史发展、建筑功能及形式美感,体会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向往,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技法的持续练习。

【关键词】楹联;校园文化;书法教学课堂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校园文化,一所具有传统文化的校园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瑰宝之地。我们的教学可以从学生身边接触最多的校园文化开始入手,由于本校具有悠久的书院历史,中国书法艺术以各种形式留存于本校的文化之中。碑刻、楹联既是史书、诗书,又是最好的书法留存和展示方式,成为我们今天校园的重要文化体现。

    书法和楹联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的审美文化内涵,而且对于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氛、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内容与层次起着重要作用。本课就是要将楹联艺术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美的痕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楹联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历史发展、建筑功能及形式美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楹联的欣赏,了解楹联结构特征和审美特征;在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体验中,掌握楹联的书写格式,并能体会楹联所在环境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讲解、欣赏、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和趣味,体会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技法的持续练习。

教学重点:在欣赏和讲解中,了解楹联的历史发展、建筑功能及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在示范和体验中,掌握楹联的书写格式,体会楹联所在环境的意境。

教学对象:七年级选修课学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校园楹联、PPT、文房四宝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认识楹联、了解其功能。

师:同学们每天进校门之前,可有人关注过我们美丽古朴的老校门,在经典独特的清代书院建筑上,你有没有留意过门柱上红色的两行文字呢?(出示老校门图片)有谁知道上面的文字是书写的什么内容?用什么字体书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师:看来大家也跟老师一样喜欢关注校园里的书法文化。的确,它是古代建筑中的点睛之笔,让建筑更加具有古朴的文化气息,当然也可以装饰门栏增添美感。大家知道它的名称吗?

小结,揭示课题。

师:它是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探索校园里的楹联艺术吧!

板书:校园楹联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加强对学生身边随处可见校园楹联的认识,及对楹联简单的了解,引出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楹联知识。)

二、发展:

1、走进校园,品味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背景下的楹联文字和形式美。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走进校园,找到校园里的楹联,并记录下它的字体、内容、形式。

学生小组观察校园楹联艺术,拍照、记录、讨论归纳后再由小组长汇报。

师引导学生小结:楹联的基本形式。

(设计意图:在校园里找到楹联实物,在观察中发现楹联的结构特点,通过看、比、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加亲近校园,了解校园文化背景。)

2、欣赏楹联,了解楹联的起源、产生于发展

师:楹联的起源于我国古人“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阴阳对举”观念。“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真正意义的对联,是在五代以后。清人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丛话》中道:“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符,梦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始。”意思是说楹联最早兴起于五代时蜀主梦在门前桃符上的题词,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个字。到了宋代,人们便推广而广之,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悬挂春联了。王安石《元日》诗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证明。

师引导学生小结。

(设计意图:在讲解楹联的起源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楹联艺术。在活动中得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

3、归纳出楹联的书写基本形式,品味楹联秩序美。

师:请大家归纳总结楹联的书写特点:A字数相等、B字性相同、C结构一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楹联的特点,加深记忆。)

4、临摹校园楹联,品味文字书法美。

PPT演示校园楹联)请学生欣赏校园楹联,着重对楹联的内容和字体特点进行品味,想想如何能写出相应的效果。

练习一:解读“南国菁英於兹孕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想想跟学校的校训有何联系,校训中的“忠”字是否从这幅楹联里体会其含义?自己能不能换一个字体写,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教师观察、辅导,学生写完后请三四个学生汇报。教师再在展台示范:起、收、行、转笔的方法。

师小结:楹联用隶书书写,更体现古朴之美,隶书笔画粗细均匀、流畅,中锋运笔、少提按。

板书:笔画流畅匀称 中锋园转

练习二:学生体验书写“南、国”二字。(PPT展示楹联)隶书的字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样写出这种字形的?

教师辅导,再请学生说说。书写要求:注意用笔的方法,写出相应的效果,然后将书写的张贴在黑板上。

练习三:临摹楹联当中的“江、是”二字。可以尝试着用不同书体写这两字,区别各种字体与隶书的不同,体悟隶书字体“蚕头燕尾”、“一波三磔”。

教师展台示范蚕头燕尾,以“江”“是”“菁”为例,先画出外形,再依形写出字,采用弯曲、延长、缩短、变形笔画等方法,体会书法家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设计意图:围绕楹联文字的笔画和字形两方面,分别解析用笔和造型的方法,再逐个分解体验后,再进行综合要求的书写,各个击破,逐次提升。)

练习四:临摹校园其他楹联,感悟文化意境。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楹联进行临摹。然后相互交流书写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对楹联艺术的研究性学习,交流学习校园的楹联艺术,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加深对校园的文化意味。)

5、作业与练习:自己给建筑书写楹联

师:不同的字体衬托了不同的建筑物,楹联陪伴着建筑经历了风吹日晒,见证着历史的发展,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显得斑驳、沧桑,记录着在这座建筑上写楹联的人物对建筑的期许,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楹联浓浓的味儿。

谁能给自己的家写一对楹联?

A教师示范:准备红色的楹联纸,然后拿出自己准备的楹联内容。

B学生作业:可以根据自己熟悉的、擅长的字体进行书写。

(设计意图:从校园楹联转换到春联,对联等形式的书写,让学生不仅能学习经典的文化传承,还能自己创造和书写贴近生活的楹联。)

6、作业展示,品味学习成果美。

在屏幕上展示学生书写的楹联,将学生作品张贴黑板,请学生说说哪张作品更像书法家的作品?谁的作品还可以做得更好,用什么方法改?

(设计意图:在效果的比较中,发现练习的优劣,吸取别人的好方法,让自己得到提升,学习有时不是跟老师进行的,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也有利于提高)

三、拓展:

师:书法的学习重在运用,我们今天学到了楹联的历史,结构和隶书的字形特点,在校园里感受了各种具有校园文化的楹联艺术之美。同学们有没有观察过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经典建筑物上,是否也有楹联艺术的影子呢?

1、了解校园以外的楹联艺术有哪些?搜集家乡经典的楹联艺术,体悟其意境。(PPT出示江阴古老建筑上的楹联)

2、了解楹联艺术中的各种字体的具体运用,能否用其他字体来代替?

(设计意图:一是发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将校园艺术扩大到校外艺术。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字体在楹联艺术中运用的初步方法。)

板书:

          楹联,校园里的独特艺术

楹联的历史

楹联书写特点::A字数相等、B字性相同、C结构一致

隶书书写特点:“蚕头燕尾”、“一波三磔”


教学后记:

学习兴趣是学生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的主要动力,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内在力量。学生对书法专业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注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成效。学生总是对校园有着特殊的情怀,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基地。对于往届的校友来说,校园是他们充满了美好回忆和文化传承的母校。昔日的校友,成为了现在的书法大家,在母校留下了楹联表达了对校园的期许。让此刻还在校园里感受校园文化熏陶的莘莘学子们,体会文化的传承,楹联的艺术。

就这一课,我研究了好久,查阅了不少关于楹联的资料和书籍,研读了楹联的研究文章和字帖,向学校借阅了历史资料,校友履历等,才设计出这一节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而又不缺乏专业的书法课堂。将原来为“写”而教的思维改变为为“用”而教。学生在课堂里,体悟了校园的文化精髓,学习了经典的楹联结构,同时又领悟了隶书的基本书写方法;无论是古意的体验,还是文化的传承,都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无尽的乐趣。这正是我所追求的书法教育理念,传递的不仅是书写、文化,当然还有心灵的那份惬意吧,站在文化的高度来传递书法,处在兴趣的立场来培养学生。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至高无上的力量。”转变一个思路,会发现不一样的课堂,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去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具有各种形式的呈现,是我在教学路上需要不停探索和研究的动力,我将会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做更加深入的书法课堂。

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文化意味的教学课堂。充分的发挥了校园文化力量,很好的体现了综合实践选修课的特点。整个课堂别开生面的让学生不局限于单独的室内教学,而是让学生走进校园进行学习。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深刻。行文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流畅舒展、美感四溢。教学设计中洋溢着趣味、历史感,学生也具有代入感,给书法课堂提供了范例。

初中学生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实践和探索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情,让学生在感受和了解校园里的楹联艺术以后,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创作新的楹联艺术,正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 阅读(29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