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操作中促进知识理解——“认识平均分”教学评析(毛新薇) 2020-09-15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0-09-1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认识平均分 参加对象:

《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

平均分的含义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呢?“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经历丰富的学习活动,才能对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薛老师设计了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因为动手操作是思维的启动按钮。她能够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所熟悉、感兴趣的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均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用学具操作理解“平均分”。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行平均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愉快的实际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具备了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历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过程,把动手操作同观察、思维、表达有机结合,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在层层递进中,学生平均分的能力不断提高。

一、操作的有序性

平均分的本质内涵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操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动手操作一直是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孩子天生好动,组织教学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薛老师组织学生操作的有序性很好。她在组织学生操作时,有一些细节上的指导,使学生动而不乱。该动时动,不该动时坚决不动。尤其是学生动手操作后,做书上的“想想做做”时,薛老师不忘提醒道:将小棒轻轻地往上一推。可见她平时对学生学习常规的训练是很扎实的。

二、操作的有效性

本课全班统一操作小棒有4次之多,操作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这样的操作有效的让学生抓住平均分的本质。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说说把6个桃分成两堆怎么分?学生出现了:分成2个与4个、分成1个与5个、分成3个与3个等三种情况,这时要求学生观察分的结果,给它们分类。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分法,最后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成的两堆个数同样多,另一类分成的两堆个数不一样多。适时指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在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后,薛老师问学生:这些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画出了“2个一份,分成3份;1个一份,分成6份”的两种分法,师追问:这些为什么是平均分?学生注意到“每份同样多”,是加强了对平均分特点的体会,从而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认识更深刻。

在学生明白不管每份是几个,只要“每份的个数同样多”都是平均分后,她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是平均分?学生很快做出判断:第一张图不是平均分,第二张图的是平均分。接着请学生说明:为什么第二张图是平均分?学生说出理由后,老师追问:第一张图怎样变一下成平均分?学生说:把第一张图的左边一堆的一个萝卜切一半给右边,就是平均分;左边多的一个去掉,就是平均分;右边添上一个就是平均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牢牢记住平均分的特点,并且能灵活的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按不同要求多次动手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在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辨一辨的活动中,内化了活动经验,对平均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阅读(26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