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汲取古人智慧》 2020-09-10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朱雪倩 所在单位:江阴市第二中学 获奖类别: 获奖级别:市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19-11-01 评比部门: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市级 发表时间:2019-11-01

       《渗透传统文化,汲取古人智慧》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飞扬

摘要: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切面向高考,语文课除了讲,就是读、背。现在的语文课堂只是在讲述知识而不是在讲授文化,即使在传扬传统文化时,也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没有更好地扩展语文课堂的空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一般文化作品的鉴赏水平,同时无形中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  传统文化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切面向高考,一直致力于讲解答题套路,高考考什么我就讲什么。语文课除了讲,就是读、背。现在的语文课堂只是在讲述知识而不是在讲授文化,即使在传扬传统文化时,也仅仅局限于照本宣科,没有更好地扩展语文课堂的空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但这种传统文化的美感和厚重感却被我们在课堂上生生地抹杀了。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过程太功利,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可见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好好地地利用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一般文化作品的鉴赏水平。苏教版语文教材展示了多元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在讲解时更要引导学生感悟我国传统文化观念,深刻挖掘教材中每一篇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通过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想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先发制人”,在新课导入时就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我就以中国的酒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离不开酒文化,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诗人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所以我在讲授新课之前会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文人借酒一般会表现哪些丰富的情感。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和故人相聚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来叹离别之情。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透过酒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份孤寂与落寞。如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借酒来抒发了一种壮志未酬之感。又如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份被浓愁而显出的酒淡,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绪。当然酒还可以和豪壮联系起来,透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读到了那种视死如归的悲壮和令人钦佩的激昂……总之,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了这些导入我想学生能更好地透过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来读懂李白的《将进酒》。

二、通过传统文化,开拓学生的视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这方面适当的扩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如我在讲到李密的《陈情表》时会引导学生思考李密为什么会不愿意去做官?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氏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古代文人追求“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这是古代人君权、忠君思想的的体现。这种思想学生是不知道的,但是通过给学生介绍古代文人忠君的思想,学生能更好地开阔视野,能更好地理解李密的抉择。又如我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除了让学生理解重要字词句的意思,还注重给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主张以民为本,核心就是关注民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这些议论都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玉道之成两个阶段。百姓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在此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地从事教育,对百姓进行教化。这里面就贯穿了民本思想——养民、教民,孟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学有所教的生活情景。孟子在论及仁政的具体措施时,还讲到了可持续发的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兵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些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依然有可取之处,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通过具体的文本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这样不仅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三、通过传统文化,思考人生价值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要延伸到课外。教师应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深层次地读懂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本里经常会读到很多失意文人的作品。贬谪,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诸多的迁客骚人,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学。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不能说所有的贬官都是值得肯定和同情的,但却可以说部分杰出者对我们这个民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他们引领了中国文学、艺术、哲学一次次攀上高峰。古代文人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背后又透露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除了讲重要的文言字词句,我还让学生着重阅读了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概括这两篇文章的具体情感。在概括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人除了有因被贬官的忧伤之情外,他们的情感在文本中各自都有了变化。

他们为何会忧伤?这里我要让学生懂得儒家思想的内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文人的追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都想“兼济天下”,所以在这个愿望遭遇贬官这个现实时自然会忧伤。为何三人遭遇贬官后的状态又不一样呢?除了受到“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影响之外,苏轼他还信奉佛家、道家。基于此,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又能感受到超脱、旷达和乐观。如《惠州一绝》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又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柳宗元追求人格的孤傲,所以在他的笔下才有奇特的西山,水尤清冽的小石潭,才有了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所以在课堂上课外知识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反过来学生充分了解了传统文化,学生才会觉得文章不是那么不可捉摸,作者思想不是那么不可理解,学生才能更透彻地认识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进而让学生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语文老师一定要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成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者;语文课堂应是传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老师应该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自己的光彩,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   张玲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3期

[2]   王晓艳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教育现代化》2017年4(12):238-239.

              [3]  王广峰  《基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中国校外教育》201817

附件:

  • 阅读(24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