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看别人的课,你可以做什么 ——学员研习名师《山居秋暝》教学案的例情况总结 2020-03-16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薛法根、干国祥和孙双金三位名师的《山居秋暝》课堂实录呈现在诸位面前,大家以“评析”的姿态进行了深入地评点,展现出不同的叙述方式。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案例剖析的风格,而徐燕老师采用的是叙事的风格;有些老师对三个课堂实录进行了比较,有些老师对其中的一个课堂实录进行了解剖;有些老师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活动方式进行了一一解读,有些老师对其中的一个活动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无论是采取哪种方式,文字背后展现的是大家近期思考的痕迹。这些思考的痕迹首先体现在题目上:

题目

作者

品语言文字,赏古诗魅力——走近孙双金老师的《山居秋暝》

华燕霞

跟着名师教古诗

鞠益芬

妙解诗意:从“鸡肋”蝶变成“素养大餐”——以《山居秋暝》为例

钱军伟

课例兮微微,启发兮可长留——胡言乱语评薛法根、孙双金、干国祥课例

孙坚泽

以儿童适切的方式追寻诗美——薛法根老师《山居秋暝》教学案例评析

王翠萍

由浅入深,不求甚解

吴怡焜

品古诗课堂里的“三味”

徐燕

回归教学的“清爽”“清实”“清灵”

杨菁

由此及彼,言语助力——干国祥《山居秋暝》案例评析

章莉英

如果看题目,诸君愿先读哪一篇?

一、“看得见”与“看不见”。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学生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地方;读名师的《山居秋暝》,教师也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地方。只有将“看不见”的地方读出来,我们才能说读懂了。

中国古典诗词是音韵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口中有“声”,目中有“画”,心中有“意”,胸中有“人”,这些是教学中触摸古典诗词之美的基本打开方式。

“读”是古诗词教学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古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之美。对称之美,错落之美,韵律之美只有动之以口,诵之于声才能领会于心。“停与连”“长与短”“高与低”这些朗读技巧是为表现古诗词音乐美服务的。古诗词浸润了作者的情思之后读起来就有一种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藏在意象之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和表达,就像同样一首《山居秋暝》和《刺勒川》,霍尊和腾格尔演唱,一个是空灵,一个是辽阔。当学生在人生成长的生活中,触景生情,再次诵读就又是一层境界了。

宋代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还原画面,捕捉意象,体会意境,推敲字词是学生体会《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诗境”的基本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古诗词,只有在文学欣赏和体验之中,才能激活想象、涵养情思和敏锐语感。

阅读古诗词就是同古人对话,触摸古人言说的美学意义。古诗词语言的“洗练之美”“典雅之美”“蕴藉之美”“对称之美”“错落之美”“音韵之美”用对应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让这些学生自己看不到的“美”流进了他们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地激活学生的文化基因。这是古诗词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看得见”的是名师在教学中的层层推进,从文体教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挖掘其中“看不见”的门道。

二、“读到他”与“读到我”。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可以读到了王维;读名师的《山居秋暝》,我们可以读到了名师。三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薛老师组块教学的智慧,孙双金情智语文的思想,干国祥课程建设的理念,无论选取何种题材和体裁的文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深深烙印上他们的思想。读这些名师的课,可以关联他们的教学主张,去破解每一个活动组织背后的思想,这样看得才更加通透。如,关联阅读薛法根老师的专著和其他古诗词(如《夜雪》《如梦令》等)的教学,你会发现在他的古诗词课堂中有“王荣生的文学阅读的姿态”“孙绍振的还原分析法”“陈国安的文学的课程”这些影子,也会有“发现文本阅读的关键点”“整合内容碎片的教学块”“构建板块之间的逻辑链”这些策略等。

读别人的课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读到自己。“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识字眼”是我们平时教学古诗词的五步操作法,似乎成为通用法则和固定套路。读了名师的课,如何提升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认识、理解和实践的能力,可以选择一两处进行突破;读名师的课,更重要的是体会名师成长背后的思维发展轨迹,依葫芦画瓢学的只是招式,学习思维方式才能获得内功。

当然,你还可以有很多角度去看课,有很多地方看得出好课的秘密。记住,保持理性不迷失,广泛阅读是基础,关联思考是关键。

(蔡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