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芬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2020-03-05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云亭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19-10-1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认识周长 参加对象:

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0页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1~5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周长的含义,为接下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打下基础。教材例2首先呈现3张形状不同的书签,要求学生指一指书签一周的边线,学生完成操作后,及时指出:“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从而让学生的认识过渡到“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完善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应用周长的初步认识,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第一组示意图继续突出“一周边线”,第二组示意图不仅突出周长是一个长度,而且还有助于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计算等活动,认识、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初步学会通过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边长计算周长。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操作到建立周长概念的过程,体会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观察、综合、抽象等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计算周长不同方法的比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近感和兴趣,培养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测量树叶的周长。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线、牛筋绳、书签、树叶、三角形等。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周长含义

1.感知一周长度

①小棒变形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小棒,它有长度吗?谁来量一量?

师:这位同学量的特别仔细,他把小棒的一头对准0刻度,沿着小棒从头量到尾就是它的长度。70厘米。

②看!老师把小棒变弯了,它的长度变了吗?多少?(还是70厘米)

③再变弯,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④继续变,变成一个圈。头尾连在一起了。——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

师:如果现在来测量这个小棒的长度,应该从哪里量到哪里呢?

学生指一指(从起点开始,沿着小棒又回到这里,刚好指了这个封闭图形的一周)

师:这一周又多长?70厘米。

师:这70厘米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

2.丰富感知

①指一指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封闭图形的周长是从哪到哪的长度。

师:刚才他从这点开始,指出了它的周长,那么从另一点开始,你们能指出它的周长吗?(3个)

师:封闭图形无论从哪一点开始,沿着它的边线都能再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有周长,你们能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吗?

师:你们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找了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周长,描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其实周长就是——(一周边线的长度)

二、测量操作,理解周长

1.测量图形的周长

谈话:森林里的小甲虫们在举行运动会,看他们的跑道可有趣了。(板贴树叶和三角形)

引导:你认为这次比赛公平吗?说说你的看法。

质疑:图形的形状不一样,它们的周长一定不一样吗?我们怎样证明?

提问:那这两个物体表面的周长你会测量哪一个?谁上来测量?

学生测量老师记录数据

提问:三条边的长测量好了,接下来干嘛?为什么要相加?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我们要把它边线上每条边的长相加。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那这片树叶的周长你也来试着测量一下。有什么困难吗?

引导:哦,就是说这样直的线可以用直尺测量,而弯曲的线我们不能用直尺测量。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分布呈现板书:曲

师:直的我们会量,曲的不会量怎么办呢?

师:多么聪明的方法呀!把曲的化成直的,在这过程中长度没变,树叶的周长就是这跟绳子的长度。你们想到了吗?

学生测量并汇报。

指出:用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这个小组用了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测量了树叶的周长,和你们的方法一样吗?你们量得结果是不是大约33cm?

引导:明明测量方法都一样,可是你测得的结果跟大家差那么多?(绳子不能有弹性)

交流:围一围时起点和终点要做好标记方便测量,还要把线紧贴树叶,正好围一周不多不少。老师很认同你们的想法。

提问:谁还有补充?恩,要拉直了再量,

说明:那它们的周长是否一样长呢?仔细看!

刚才你们猜对了吗?

三、内化巩固,升华周长

1. 排除图形内部线段的干扰。

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图形周长的计算有感觉了,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①师:这是一个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是3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②引导:老师准备加深难度。瞧,再来一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把它们拼在一起,新组成长方形的周长应该如何计算?

质疑:这位同学根据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两个组合在一起就是12cm×2=24cm,对吗?

用放大镜观察重叠部分。

引导:这一重叠部分的长是否应该算在长方形的周长里?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指出:长方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而里面的两条线段不属于长方形的周长。

2.排除图形形状大小的干扰。

谈话:同学们的本领越来越大了,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分享一个玩具。(出示:8根5cm吸管串起来的图形)

引导:这是老师制作的一个玩具,它是由这样8根这样5cm的吸管串起来的。

互动:它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围成个胖胖的长方形,再围成一个三角形,继续围成一个漂亮的皇冠,再围成一个五角星。

谈话:欣赏了这么多它围成的图形,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质疑:这些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怎么周长就都是50cm了呢?

引导:采访一下你,你怎么知道的?

交流:这位同学见解很独到,说,不管怎么围都是由这十根吸管围成的,也就是说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总是这10根吸管,所以周长始终是5×10=50cm,真棒,声送给他!

指出: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只要图形一周边线的长不变,无论把它变成什么形状,周长永远不变。看来我们研究周长时不需要看图形的形状大小,只要研究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就可以。

3. 先平移再比较

提问:如果这样的每一条边长度是1厘米,那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

谈话:看来同学们发生了分歧,这样你把它们的周长为什么相等或不相等的原因和同桌说一说。

引导:认为不相等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认为相等的呢?

引导:我们可以把右边图形的两条边往两边移一移,这样得到了一个与右边完全相同的图形,它们的周长一样!

动画演示平移线段过程

质疑:这里移一移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周长会改变吗?为什么?

指出:形状虽然改变,但是移一移不会改变这两条边的长,这些边合起来的长也不会改变,所以周长不会改变。

4.思辨中升华周长的概念

谈话: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敢接受更有难度的挑战吗?这是由9个一样的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指谁的长度?谁来指一指。

引导:老师告诉你,小正方形每条边都长1cm,你知道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提问:拿走哪一个正方形,才能让得到图形的周长仍然是12厘米呢?

预设学生拿走正中间的正方形

谈话:哦,这样原来的一周边线没有变化,所以你们才认为它的周长不变,是吗?

指出:想法很好,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这个图形它比较特殊,它的里面和外面都有一周边线,它的周长是这两条一周边线的长度相加,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可以在网上查查资料。

指出:拿走角上的正方形,我们可以把两条边移到边上,这样就与原来图形形状相同,周长仍然是12厘米。

提问:拿走上边正中间的正方形,周长还是12厘米吗?

指出:把凹进去的一边移上去,与原来图形的周长相比多了两条边的长,周长不是12厘米,是14厘米。

思辨:要使周长仍然是12厘米,能拿走两个正方形吗?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本课系校级名师展示课

  • 阅读(34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