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低年段识字课中识字与阅读的关系
摘 要: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又要借助识字而进行。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两者的关系: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合理安排识字、写字时间;把握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识字方法的多元化;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把握课型 把握教材 相互融合
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的基础,阅读又要借助识字而进行。在低年段的教材编排中有专门的识字课,它们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诗歌韵文等形式出现,那么教师在识字课的教学中,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两者的关系呢?下面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一课,谈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合理安排识字、写字时间
一堂课短短四十分钟,要想凸显识字教学的特点,保证识字任务的落实,从时间的分配上,要给予保障。开始的初读环节可以安排将近十五分钟:首先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反复朗读,在文本所提供的语境中读准生字词的音;其次四人小组自主合作进行识字,要求还是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以上这些全部是学生自主识字的学习活动,教师只做引导。为了真实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安排了“检查”这一个环节,同时这也是一个反复巩固,再现生字、认清字形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再把生字放回到文本语境中,整体朗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更要将课文读通顺,这是对生字词的又一次再现,结束时以齐读作为检查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在初读环节中,学生自主识字,练习读通课文占了十分钟,检查生字只用了五分钟,这十五分钟的识字活动是高效的、扎实的。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识字时间,才为后来的感情朗读、准确书写奠定了基础,下面的朗读感悟环节中,虽然没有设计单独的识字活动,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字词在不断地再现、运用,又给学生提供了熟练掌握的机会,可以这样说识字活动一直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之中。
最后安排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来进行书写指导。有重点地对要求写的“木字旁”的生字集中识记:杉、桂、柏、枫、杨、桐、松、棉,其中对“杨”进行了范写指导,指导学生观察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重点强调了“木字旁”中“捺”改为“点”的退让笔画。最后学生进行集体地书写练习,时间安排得十分充裕,从认到记,再到写,给了学生大量的书写实践机会。
可以看出,在识字课时间的分配上,二十五分钟的识字写字凸显了其重要地位,整个识字课都是重点围绕着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字写好这三个目标而进行的,在此基础上阅读教学渗透其间,充分体现了识字课的课型特点。
二、把握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识字方法的多元化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树之歌》是一首诗歌,其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四季树木,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正处于优势,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知识大都从兴趣出发。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来进行识字。
我们从教学开始就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和初次见面的树儿们交朋友,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生字词,建立了图片与生字词之间的联系。在之后的朗读感悟中,又延续了此情境,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欣赏最喜欢的树,并读相应的句子,夸夸它们。字词融于句子之中,学生又是在活动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脑海中不断地再现含有生字的句子,并且将句子与感性的、有色彩的、有质感的画面不断对应,构成整体,看到画面想到字词句,看到字词句又联想到画面,互为补充,建立了有机的联系。
其次,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自主、探究、发现的意识比较强,并有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和能力,教师应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识字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让他们充分地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展示。
在识字、写字的教学中,我们始终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这样一个氛围:开始的初读环节中,就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生字,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元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如“借助课下生字的拼音读准字音,借助书后的查字表读准字音,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利用上下文猜一猜,利用形声字、会意字、象形文字构字规律猜一猜读音”等等。接着,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时,又采用了四人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这个环节中,学生有着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井然有序,在识记生字过程中组员有困难,互相帮助,有进步,互相鼓励,学习积极,可以说识字的效率十分高,直到老师检查生字时,还是以四人小组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自主展示的意愿十分强烈,呈现的识字效果甚好。
这种自主的学习还表现在后来的书写指导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要书写的含有“木字旁”的生字提出来,让学生集中识记,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每个字里右边的“木字旁”可以表示树的意义,左边的部件表示读音,具有既可以表音的声旁又可以表意的形旁,这就是一个形声字。这样学生通过掌握这种记字方法,就可以去记住一大批汉字了。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识字教学中渗透造字规律,简化了思维的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学习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也取得了良好的识字效果。
三、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识字教学中一方面凸显识字的重要性,但不表示完全脱离阅读教学,因为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阅读和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养,而语感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感具有经验性,它的形成主要依靠体验和积累,通过朗读、背诵、大量阅读,实现对语言感性材料的占有;从学习语文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来说,依托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识字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
低年段教材中识字课的编写,内容上从学生鲜活熟悉的生活上着眼,形式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儿歌、童话、故事入手,或借助丰富精美的画面,或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创设了温馨而富有情趣的识字环境。
《树之歌》这篇识字课文,语言凝练,短短几行文字概括了一年四季不同地域的树木的鲜明个性,有的色彩夺目,有的品性高洁,有的千姿百态,有的花香四溢,有的历史悠久,正好给了学生多维度的想象空间,是一篇十分好的阅读材料,学生凭着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尽可取舍自己所爱,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树来说、来读,去欣赏它们。在语言学习中,情感的体验一直伴随着他们,学生也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美,体会美,表达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如《树之歌》中有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字字精炼,如“披绿装”“守北疆”,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松柏、桦树”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儿歌的反复诵读中巩固了生字,同时也由于这些极富情感、文质兼美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情感,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习语言的素材像一道细雨吹进学生的心田,滋润而悄无声息。学生通过想象,通过直观的课件,将心中所感、所悟尽情尽兴地读出来,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同时也渗透了阅读手段及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中识字,既为学生识字提供了语言环境,使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又加强了字、词、句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在掌握了识字方法认识大量生字之后,在生活中能独立运用生字看书、看报,进行阅读。他们会充分地体会到识字所带来的成就和快乐,更易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热爱。但由于是作为识字课型中的阅读指导,所以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并没有像真正的阅读课那样在环节的设计上以文本为主,而是以学生的“感悟、诵读”的语感培养代替教师更多的“解读、讲解”,这样从另一个侧面也凸显了识字课的鲜明特点。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7月1日
【简评】
启用统编版新教材后,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准确地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处理好识字与阅读两者的关系呢?张艳老师结合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一课,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深入浅出,给人以启发。
第一点,把握识字课课型特点,合理安排识字、写字时间。看得出,张老师充分尊重统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尊重文本特质,力争体现识字方法的契合性,提高识字效果的达成度。第二点,把握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显识字方法的多元化。这是基于热情与兴趣激发的识字教学活动设计理念,体现识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识字效率。第三点,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勾连整合,促进识字写字和课文理解的有效融合。
【推荐理由】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由此产生了种种不良现象,如“为识字而识字”,“片面追求识字量”等。那么,在低年段语文教学中,如何权衡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呢?本文中,张老师就为我们低年段语文老师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和操作方法,非常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