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初探 2024-10-21
网站类目:成员教学实绩

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初探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周莉萍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通过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深入分析,结合叙事教育理论,阐述了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详细介绍了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的流程与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同时,引用了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为初中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德育教育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认知等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主题班会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主题班会往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叙事主题班会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历等形式,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叙事主题班会进行课程化初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生理发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迅速发育,身高、体重增长明显,性器官逐渐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机能增强,体力和耐力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和困扰,如青春痘、月经初潮、遗精等,这些变化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发展

1. 认知发展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抽象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 情感发展

情感丰富、强烈且不稳定是初中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好感,情感体验更加细腻和复杂。同时,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自己的情感表达也更加关注,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

3. 自我意识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地位和能力,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高或过低,容易产生自负或自卑的心理。此外,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逐渐增强,开始尝试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三)社会发展

初中生开始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对社会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加。他们渴望结交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但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冲突矛盾等。同时,初中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开始产生兴趣,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的理论依据

(一)叙事教育理论

叙事教育理论认为,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和自我,故事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重要载体。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叙事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叙事主题班会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或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建构和知识的情境性。叙事主题班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和意义。学生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和分享自己的经历,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能力。叙事主题班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

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叙事主题班会的特点,课程目标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相关的主题知识和概念,如友谊、亲情、责任、诚信等。

2)掌握一定的叙事技巧和表达能力,能够清晰、生动地讲述故事。

3)学会倾听他人的故事,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参与叙事主题班会,体验故事的创作、讲述和分享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在故事中进行思考和反思,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讲述和倾听真实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 内容选择原则

1)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主题。

2)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内容过于深奥或浅显。

3)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涵盖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多个方面。

2. 主题内容示例

1)七年级:适应新生活、认识自我、友谊的力量、感恩父母等。

2)八年级:情绪管理、责任担当、团队合作、异性交往等。

3)九年级:理想信念、挫折应对、时间管理、毕业感恩等。

3. 内容组织方式

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例如,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逻辑关系或问题解决的思路来组织故事和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音乐等,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课程实施的流程与方法

1. 准备阶段

1)教师确定主题班会的主题和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求,选择合适的故事和活动素材。

2)教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为主题班会的开展做好准备。

3)教师对教室进行布置,营造出与主题相符合的氛围,如张贴主题标语、摆放相关道具等。

2. 实施阶段

1)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视频、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顺利导入主题班会。

2)故事讲述环节

教师或学生作为讲述者,讲述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真实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讲述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3)小组讨论环节

根据故事内容和主题,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或话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观点。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活动体验环节

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游戏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主题的内涵。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5)总结提升环节

教师对主题班会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对学生在主题班会中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进一步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将在主题班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3. 拓展延伸阶段

1)课后作业

布置与主题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心得体会、制作一份手抄报、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2)后续活动

根据主题班会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组织开展一些后续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故事征文比赛、主题展览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主题班会的教育成果。

(四)课程评价的方式

1. 学生评价

1)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在叙事主题班会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参与度、表现情况、收获和体会等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2)学生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或全班互评,让学生相互评价在主题班会中的表现。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师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叙事主题班会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拓展延伸阶段的表现进行全程观察和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终结性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叙事主题班会中的学习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如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作品展示、考试成绩等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

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是一种创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它将叙事教育与主题班会有机结合,通过讲述故事、分享经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求,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叙事主题班会课程化的有效实施。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