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沈晔名师工作室鞠静芸《水润华夏大长江》读后感 2024-10-1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心理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感知长江之“大”

——读《水润华夏大长江》有感

江阴市大桥中心小学 鞠静芸


自小我就栖身于长江入海口的一隅,一座由长江支流哺育的小城,对江水的那份亲近与依赖,就如同身体里的基因,与生俱来。然而,直到读完这本《水润华夏大长江》,我才真正了解长江的前生今世,看到一条不一样的长江。


何以长江?西南大学的蓝勇教授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长江的鲜活故事,不仅是地理的、历史的,更是文化的、生命的。长江之“大”,令人惊叹。书中的长江是一条流淌着历史与未来的河,它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兴衰,也承载着现代人的梦想与追求。从上游的险峻峡谷到中游的广阔平原,再到下游入海口的滩涂,长江的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故事。浩瀚的长江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不绝涛声和磅礴力量,它的包容性及衍生的地方特色也魅力十足。无论是“江西剃头师”“成都麻将”“绍兴刀笔”,还是甜糯的“苏州糕团”,都是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化符号,展现了长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命力,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长久身处长江之畔,这片滩涂已深深刻印在我脑海里,泛黄的江水在我的心中冲刷出不可磨灭的印记。沙质土壤铺展成一片,孕育着低矮的芦苇,它们在这片不易蓄水的土地上顽强生长。千百年来,长江的泥沙慷慨地堆砌起江口的沙洲,形成星罗棋布的岛屿,随后连接成片。早年,北上的苏南开拓者与中原的先民纷至沓来,他们的足迹交织,使得“吴越文化”与“江淮文化”在此地交融并蓄,既相互辉映又各具特色。


汽车经过江阴长江大桥,气势磅礴、浩瀚无垠的巨龙,两岸遥遥相对,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水路富庶了经济、兴盛了文化。正如书中所述,江南的民风与地气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可以说,江南文化的灵魂,正藏匿于这一砖一瓦、一言一行之中,它温柔而坚韧,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华文明的品格。


“千古胜迹——川江”一章,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这里的风土人情。长江重庆、涪陵、宜昌段在不同地域和历史阶段的演变,揭示人文差异背后的必然逻辑。这一切,都在无声中诉说着长江的古老故事,以及她对两岸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也印证了我在重庆、宜昌的旅行感受——长江是多种风情的,更是广博的。它不仅拥有吞吐山河的辽阔江面,更有穿行于高山峡谷间的激流勇进,云雾缭绕、神秘莫测,宛如仙境。江边,我与当地居民攀谈,不拘束、不刻意,没有羁绊和功利,如同脚下的江水自然流淌。不经意间,那份真诚悄然渗入心底,唤醒灵魂深处的共鸣。在这里,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过程自然而流畅,这种陌生人之间的理解与包容,是我过往岁月中鲜少感受到的独特体验。我思索着,这种生活态度的表象下,是否蕴藏着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当遇到困难与挑战时,这种根植于民间的深厚情感与信任,以及源自基层的组织优势都可以迅速转化为强大的集体力量,成为国家和社会面对危机时的坚实后盾。也许,这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长江之大,不仅因其是物理空间和时间之轴上的长江,也因其是美学意义上的长江。还记得,去年“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惊艳呈现于扬子江畔,不到70天的时间,总传播量突破2亿,以一场科技与文化的双向奔赴、交相辉映,为我们提供了崭新视角。山河氤氲的万千气象、时光雕琢的沧海桑田、魂牵梦萦的生命家园……数字化的表达下,长江千古奔腾而来,长江文化博大浩瀚,可见、可亲、可感。


每当我立于江畔,目光追随那永不疲倦的江水,心中便会自然而然地涌现起历史的长卷。此时,书中那鲜活的文字顿然立体丰富,铺陈恣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