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教室》学习感悟 2024-09-2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心理 资源类别:读书心得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抗逆力读书心得

本学期在学习抗逆力书籍、阅读文献、观摩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到了很多抗逆力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影响抗逆力的因素。《抗逆力教室》这本书强调抗逆力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联系密切。校园开放、包容的氛围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抗逆力。让学生在校园、班级生活中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归属感与尊重能够有效提升抗逆力。《如何成为一个抗压的人》一书中提及,学会应对变化、拥有变通思维、乐观思维、好奇心、保持正念、及时提振情绪等可以帮助提高抗压能力。结合其他有关抗逆力的文献,影响因素主要涉及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四类。在个体层面,影响抗逆力的因素包括心理过程中的思维、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的动机、人格、能力等方面。家庭方面,亲子关系、父母期望、父母参与和总体家庭环境等会影响到抗逆力的培养。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组织因素、学校氛围、教师行为、教学因素和同伴行为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人员支持、社区资源和文化支持等。

作为教师,我认为主要还是从个体、学校这两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抗逆力,辅以家庭层面。结合我自身的抗逆力体验,能称得上“逆境”的情况着实是少数,但有些经历在他人眼里又的确可以算是非常艰难的情境。因此,我会认为认知层面对抗逆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比如拥有变通思维、乐观思维,能够让我对待逆境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积极应对的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变通思维和乐观思维呢?首先要确定变通思维和乐观思维是可以学习的,可以培养。但说到乐观和变通,其实也已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层面。而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通过某节课的改变其实非常难。因此,想要形成乐观和变通的思维,一定是日积月累的。从学生的角度,教师、学校、家庭等层面的助力必不可少。

而心理课对于思维的培养更多是渗透性的,融合在具体活动中。如果以此为专题设计一门课,我感觉要设计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先破后立,有思维的打开感,可能可以达到课程目标。只不过对于情境的建设,目前还没有特别好的想法,仍然在摸索当中。我目前对于抗逆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常想到的是通过活动建立或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培养学生的抗逆力,尤其是同伴关系方面。从这一层面,可以设置体验性的活动,加强学生对关系的体悟,可能可以让抗逆力的培养更深入心灵一些。

以上是在抗逆力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浅薄的思考,今后仍将不断学习,不断精进,希望有所成果。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