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教学设计
江阴市第一中学 陆锋
学习内容:
《大江东去》是青主创作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精湛的创作手法完美地表现了诗词中的意境与丰富情感,为后世的古诗词音乐创作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学习目标:
1.聆听、吟诵,探究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感受音乐与诗词结合的韵律美、结构美和意境美。
2.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了解近代作曲家青主如何运用音乐要素表现诗词的文学形象及其社会价值。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对作品词曲的理解和对人生哲学的感悟,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挑战。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如何通过音乐要素表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和青主的音乐创作特征。
2.深入理解歌曲与诗词的关系。
步骤 |
学习活动 |
设计意图 |
核心素养主要提升点 |
第一步: 导入 |
聆听九年级上册已学古诗词歌曲(如《明月几时有》、《阳关三叠》等)。 |
引出“音乐与诗歌”这一主题 |
审美感知: 体验、感悟歌曲与诗词的结合。 |
第二步: 苏东坡 |
1.聆听歌曲《大江东去》,引出苏东坡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2.一个词语概括你所了解的苏东坡,引起学生头脑风暴了解其生平(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3.观看视频——苏东坡纪录片片段,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诗乐融合,品意韵之美——《大江东去》艺术歌曲赏析”。 了解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创作背景。 |
文化理解: 认知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 |
第三步:寻美 |
|||
韵律美 |
1.吟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词的韵律特点和声律走向; 2.聆听上阙片段,找出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和词的声律、韵律之间的关系; 3.聆听上下阙片段,通过分析词所表达的情感,了解宣叙调和咏叹调。 |
学生通过吟诵、聆听,知晓古诗词吟诵的声律影响歌曲的旋律,韵律影响歌曲的节奏,了解西方歌剧演唱风格在中国古诗词歌曲中的运用和影响。(宣叙调中的一字一音和同音反复;咏叹调的一字多音和抒情连贯)。 |
1.审美感知: 在音乐情景中,对艺术歌曲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具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艺术实践: 通过吟诵、歌唱等活动,提升学生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培育团队精神。
3.文化理解: 认识到中国歌曲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
结构美 |
1.关注上下阙词的结构,探讨曲式结构; 2.视听结合,通过感受音乐情绪变化,分析此曲中起承转合的特色; 3.聆听师弹上下阙片段,体会左手伴奏织体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 4.了解曲作者青主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念。 |
学生通过视听活动,了解此曲的创作中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技法的融合;感受钢琴伴奏织体对歌曲情感表达的影响;知晓青主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创作特点。 |
|
意境美 |
聆听上下阙,小组活动: 1. 找 —— 认真划出《大江东去》的中有关“写景”“咏史”和“抒情”的代表性词句; 2. 听 —— 仔细聆听已找出词句对应的曲和声; 3. 析 —— 讨论分析词句描写了怎样的赤壁、周瑜和苏轼的人生态度,从音乐要素和演唱技巧等方面分析曲和声是如何体现这些词句表达的意境的。 |
学生运用已知,通过生生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音乐要素对诗词意境表达的影响和作用,理解诗与歌的关系。 |
|
第四步: 探美 |
1.从歌曲尾声中感悟他的旷达淡然; 2.观看苏东坡纪录片片段,讨论其人生态度。 |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领悟旷达淡然的处事态度,学习苏东坡向美而行的人生态度和豪迈本色。 |
审美感知: 通过挖掘作品的人文深度,丰富自身的人文涵养,发展审美创造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品格。 |
第五步: 总结 |
1.了解歌曲《大江东去》的艺术价值(艺术歌曲)和社会影响影响。 2.总结诗与乐的关系 |
学生了解此艺术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融合,是时代和历史的结合;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内涵。 |
文化理解: 熟知和热爱中华民族音乐创造成果,坚定文化自信。 |
学习过程:
课后探究:
同词异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演唱对比分析:青主创作的开创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先河的作品,印青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和胡彦斌创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流行音乐作品。通过对比三个作品艺术风格、呈现形式、作曲手法、情感基调等的差异,思考:
1.他们是如何用不同的音乐语言来诠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
2.同一首诗词被不同作曲家用音乐的形式诠释后呈现出什么样的艺术形态、风格和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