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走向深处
——听黄厚江老师《皇帝的新装》有感
南菁实验 王子琳
黄老师的课堂架构环环紧扣,构思巧妙,我在听课的过程中拼命记录生怕漏掉一点,回到家再对笔记进行整理,决定从黄老师课堂的几个活动中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 概括课文内容:(1)你看到了新装没?(2)但是课文中有人看到了新装,是谁呢?(3)一共看了几次新装?(4)我们一起回忆下依次是谁看。
听了黄老师的几堂课,再结合一些课堂实录,发现黄老师喜欢用聊天式的对话来开启整个课堂,用浅显的问题打破学生对于陌生课堂的紧张。
2.辨析场景区别:这五次“看”中,有哪些相似?又有哪些变化?
从简单的内容概括走向写法层面的鉴赏、分析。适时引入“场景的叠加”的概念,让学生在玩味中也有知识的习得。
3.走入学生自己的审美鉴赏:你觉得五次“看”,你最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
用一个大问题翘起学生的思考,放开孩子的思维,又恰到好处地点拨收束,往下一个问题出发。
4.从主观的评价走向客观的分析:五次“看”的顺序能不能调整?
问题和问题之间环环紧扣,思考的深度也需要逐渐加深,从细节再走向整体。
5.由“一个人”到“一群人”,走向主题深处:这个童话,不是写皇帝一个人,还有一大群人。你能不能分分类?
黄老师引导学生走向主题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了某个预设的答案,而是在引导和追问中向更深处探索。在这个部分,我觉得黄老师的设计很巧妙,我个人认为黄老师一定是预设到了学生的分类会有交叉,特地挖了这个“坑”让学生们先跳,在试错中去增强感受。一点点小细节,就能体现黄老师的智慧。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会提前把这个“坑”给孩子们填平,先了解一下分类的知识,虽然可以达到类似的结果,但是在过程性而言,就缺少了学生学习的体验。
6.回归生活,展开更广阔的视野: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学生积极思考。
(1)对童话的结尾这个孩子一定会长大,你会成为像皇帝、大臣一样的人吗?
(2)这个孩子是会被社会淹没呢?还是这个纯洁的声音会冲破这个社会?
(3)生齐读结尾。师评:所以孩子们你们不要觉得自己声音微弱,你们也能撼动这个世界……
(4)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的名字?——安徒生
师评:他一生一世都在发出孩子的声音。所以安徒生也把童话写给成人看。
(5)师讲述自己和同事下象棋的故事。
师评:不要在孩子们面前装聪明,孩子们其实把我们看得很透。
听黄老师的课,很容易让自己忘记自己是个老师,不禁随着黄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当黄老师问出“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的名字”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显然,这是出乎我预料的问题。去年在陪着小伙伴磨《皇帝的新装》时,实在也是做了到位的文本解读,当我反应过来答案是“安徒生”时,就更为黄老师生活化的提问啧啧称奇。
听大师上课就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但一堂课呈现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希望我的分析能窥见海平面下的一点点,哪怕一点点,也让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