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点评 2024-09-2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谈科 所在单位:江阴市新桥中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我的叔叔于勒》点评 参加对象:

《我的叔叔于勒》点评

一、关于教学目标

传统的《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会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王君老师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时,则是从小说故事和人物群像中抽身出来,去挖掘文本中蕴藏的更深层次意蕴,探究“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他们身上存在的某种人类普遍都有的性格和心理。也是通过这篇小说的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获得对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感悟,培养学生思辨性的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价值标准去评判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种人生。王君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对人生人情的多维解读之外,也有意引领学生发现莫泊桑寄寓于小说中的人物“我”——一个孩子身上的对人性的呼唤和光明的希望,让学生们信服地说“人生还是有温暖的”,这与王君老师所主张的“青春语文”的理念不谋而合,她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很难真正达到而王君老师成功做到的一点。

二、关于教学过程

王君老师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过程中,一直采用师生对话交流的形式,从最开始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的“你从小说中读出了什么?”入手,引用其他作家对莫泊桑小说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发掘小说“无限的丰富多彩”的兴趣,围绕小说的关键人物“于勒”和“菲利普夫妇”一家进行深度解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质疑和追问:“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此刻遇到了于勒,你会如何选择?”“菲利普夫妇为何没有看出信中的破绽?”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再启发——解决问题的过程,王君老师将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不断地把学生推到文字的“悬崖”边缘,反复思考,让他们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对于深度解读文本,帮助他们理解于勒和菲利普夫妇行为背后深层的心理原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也的确通过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感受到莫泊桑小说内涵上的“丰富多彩”。王君老师的课堂之所以能够将学生从被灌输、被动思考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她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以学生的初读感悟与理解为起点。学生初读课文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人的势利、社会的冷酷”“亲情的变异”等,已经接近小说主题,学生的阅读初感不仅说明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而且显示出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经知道了的东西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它们的连接点大致应该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就可以避免课堂上简单重复问答和教师“独白式”讲授。另一方面,王君老师以创造性的问题调动起生动活泼的集体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中,组织并克服每一个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