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 评课稿 2024-09-2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李加平 所在单位:江阴实验中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变色龙 评课稿 参加对象:

变色龙 评课稿

教学内容:

1.梳理小说情节

2.解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体会写作手法

3.探析文章主旨

课堂环节:

活动一:用一组数量短语来概括本文的要素

活动二:文中有哪些夸张的变化?细读一下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的三处变化——对小狗的评价之变、说话语气之变、穿脱大衣之变

活动三: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个人也是“变色龙”?

课堂环节:

导入:说一说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

任务一: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奥楚蔑洛夫的断案结果发生哪几次变化?

任务二:小组合作:寻找设计精妙的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细节链”

任务三:为什么契诃夫和吴敬梓两个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作者,会写出相似性这么高的作品?

亮点活动

小胡老师的课堂活动简洁明了,围绕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身上的三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对小狗的评价之变中,“你”和“这小狗”的主语替换,非常轻松地解决了人物“趋炎附势”这一形象特点。在说话语气之变中,用添加修饰语的方式,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由此分析人物形象。三处变,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课堂活动组织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变色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关注的是“变”本身,胡老师在“任务二”中还关注了“变化”之间的推进关系。其实,我们中国的小说包括很多西方小说,都采用的是“一波三折”的手法,而这篇小说“一波六折”,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故事中的突发事件类同重复,如果学生停留下“变”本身,似乎中间部分就是简单机械的了。而胡老师发现“狗是不是将军(哥哥)家的”的事件重复,在情节延续的同时,奥楚蔑洛夫越来越频繁地“变色”,也将越来越多人物裹入情节中,裹入“变色”行列。这就赋予了小说强烈的叙事意义。所以,在四处“军大衣”的处理上,她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通过“能不能去掉一处”,能不能把“二三处换位置”这种深入文本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更敏锐地感知到这些细节对人物心理的折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整体行文布局的作用,特别是这些细节前后环环相扣的巧妙。

优化活动

课堂的概说环节,通过学生用一组数量短语对小说要素进行概括和定性后,老师出示了“讽刺”一术语的定义——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在群说环节后,学生明确了全文的手法和主旨后,可以再次利用这一知识窗,为它添加成分,对本文的“讽刺”重新下一定义。如:

用对比、夸张、比喻、照应等手法,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荒唐进行揭露、批评和嘲笑,进而引申到对一群人人性中善与恶的博弈的思考,对专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社会,美好人性的向往。

任务三和任务一的教学目标达成上有相似性(任务一中有提到变化的原因是社会的黑暗,任务三的落脚点也是黑暗的社会造就了相似的故事),缺少阶梯式的生长支架。

优化任务三: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不少讽刺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变色龙》就是其中的典型。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层次一:自由说

异: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

同:都揭露了生活中的荒谬和丑陋;主人公追求的事物一致(钱和权);都有对比和夸张的手法;都在一个相对黑暗的社会里……

层次二:辩一辩

有人说这些讽刺小说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你认为对吗?

小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鲁迅)

所有让我们陶醉的被我们称为不朽的作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常重要的特征:他们有一个前进的方向,而且能召唤着您朝那个方向前进。(契诃夫)

所以,讽刺小说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指向的并不是个别的人,而是作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荒谬的事,从而间接表达对理想的向往。这才是讽刺最终的目的。讽刺最终是为了揭示社会或人性当中还不够好的那一面,然后表明作者的态度。揭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这样的揭露来让我们的社会或者是人性能达到更好。

不变的人性丑恶中,也有不变的人性之善在坚守。希望我们都能学会从人性之恶中突围,朝着光亮的方向前行。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