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图外 妙趣横生
——关于卢凯燕老师《溜索》的一些粗见
长泾第二中学 曹蕾
《溜索》是九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选入语文教材的时间并不久。也很惭愧,这篇文章自己还没有正式上过。因此,在选课学习时我毅然选择了卢凯燕老师执教的《溜索》。卢老师的课堂中,充分利用了课文中的插图作为教学的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去关注插图和文字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让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有更深的理解。
一、以图为梯,创设画面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字和插图是进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两种工具,几乎每篇文章中都配备了一定的插图。教材作为教和学的桥梁主要是借助文字表达的,而图画则是帮助理解文字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可感性等特点。卢老师执教《溜索》就设计了一个“看插图”的环节,活动一:观插图,说所见所感。调动学生的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初步去把握“溜索”这一独特的活动。聚焦画面中出现的物象——山水、索子、索上人,山水之辽阔和索上人之渺小,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感受——“为索上人担心,为他捏一把汗。”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在透彻分析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插图法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共情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插图去展现出课本的内容,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这一优点就体现在卢老师的活动二:——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插图,写出所见所感。这一活动是基于学生对于插图的初步把握,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丰富画面,在头脑中去构建“溜索”的场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及时评价并总结描绘画面的方法——利用恰当的形容词,让语言更生动形象;描绘细致,使语言更有画面感……其实,这也是利用插图进行写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尝试。学生不会写,往往是因为头脑中没有画面,给予恰当的插图引导,也能减轻学生日常写作中的一些困难。
二、以文为砖,延伸画面。
通过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把握主体内容是很好的尝试,但是图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辅助手段,语文教学更是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卢老师的课堂中也并没有忽视语言文字的魅力。“合作探究”环节中,让学生分小组找出作者描绘山水、索子、索上人还有其他方面运用描写手法的句子,去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特色。之前“看插图”的环节为学生搭建了理解文章的梯子,而具体对文中描写语句的把握就更像是一块块坚实的墙砖,堆砌出了“溜索”这一场景真正惊险震撼的画面。例如卢老师引导学生对重点字关注“万丈”“垂”,体会山势的高耸陡峭,化静为动,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加奇特。在描写索子时用“扯”,写其有力牢固,表现索子在石壁中深深嵌入的画面。又再次通过对“扯”“倾”“崩”等重点字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印象。写索上人时用“小”来表现其动作迅猛,衬托山势险峻。卢老师带着学生不断去推敲语言文字,使得学生能更形象理解“溜索”的惊险场景,让“溜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加显现。
记得多年前去听江阴的三力课堂比赛,比赛的课题是《回忆鲁迅先生》,徐老师的示范课中有一个活动——出示了鲁迅举着象牙烟嘴沉思的“剪影”图片,提出“剪影”对于文学形象的表现,再通过书中细节化的文字表现,鲁迅的沉稳睿智的形象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接着让学生也试着寻找文字,去绘制“剪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是对于文字的理解,还是文字背后的鲁迅形象,学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所呈现的画面,更是经过了思考理解的画面,这一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颇多。
当然,关于这节课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关于语言形式的探究活动。卢老师这节课中很大的重点是关注文章语言的特色。最后用对联的形式将其归纳为:语言 简洁凝练 生动奇特;溜者 勇敢从容 习以为常。当然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去品味。但是,是否只能运用寻找句子,分析句子的形式来体会,我个人认为对于语言的把握可能需要更多方法的指导和梯度的设置。例如从句式结构上来看,文章整句和散句相间,有语言结构之美。从语言表达上来看,有“山不高,口极狭”这一类极简练的语言,也有“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这一类散文化的细描,有着语言描绘之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有叙事的详细也有情感的宣泄,有着语言表达之美……甚至还能在这篇小说中读到那么一点文言表达的味道。在分析本篇小说独特的语言特色时,或许可以将近10分钟的学生找句子,分析句子的分组探讨环节设置为从不同方面去探讨语言特色的活动。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思考。卢老师的课堂中是先看插图,初步感知惊险,再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插图,最后找作者描绘的语言,感受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其实这篇小说的情节是比较简单的,人物形象的勇敢沉着也不难看出。但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绘这一次惊险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先研讨作者描绘的语言,了解作者是如何去渲染“溜索”的惊险,人物的勇敢。例如,表现惊险的有1、利用江水之声渲染惊险。文中第3、第4、第25小节分别出现了江水之声。2、利用云南特有意向去渲染惊险。例如第2、第11、第24小节中出现的鹰,第2、5、25小节中出现的铃铛声等。表现勇敢的有1、“我”和首领们的对比;2、人与动物的对比等。这样子,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会对画面有更深的理解,读懂画面背后的人物精神。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画面,丰富画面,这是更深层次对画面的理解。
总之,卢老师的课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如何利用好画面,去勾连文章,延伸学生的理解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自读课文教给学生的除了圈点批注还可以是图文结合,这样的课堂让语文变得更为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