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作品个性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
——《阅读的姿态》读后感
江阴市峭岐中学 沈献华
黄厚江老师在《阅读课的姿态》一书中反复强调,阅读课应该是千姿百态的,而非千人一面。这一观点直击当下阅读教学中的痛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阅读课变得机械而枯燥,缺乏个性和创造性。黄老师通过丰富的理论与实际课例,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不同文体的教学中找到个性化的教学路径,让我深受启发。
一、抓住作品体裁个性,关注“这一类”
黄老师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和教学价值,因此必然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实现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的共生,必须基于文本体式的主要特点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用学习活动让学习目标过程化;同时还要在学习活动中丰富学生对特定文本体式的具体认识,并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一篇”体式特点的过程中理解“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规律,让“这一篇”与“这一类”的学习相互促进。例如,小说教学应指向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素养,而散文教学则重在分享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这种对文体个性的精准把握,为个性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老师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小说、散文、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戏剧、文言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要诀,并通过大量课例展示了如何以体式为基础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例如,在小说教学中,黄老师倡导将知识学习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把性格概括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把主题解析变成借助小说解读生活。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对小说体式特征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基于文体,通过个性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体验。
二、抓住作品篇章个性,紧扣“这一篇”
黄厚江老师认为,很多老师最关注的是如何发现和设计具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比如就古代诗歌的文类教学而言,除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素养的积累与提升之外,还要发现所谓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必须能基于具体作品的个性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活动。只要能够找到最适合“这一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一定是新颖的、有质量的。方法是从具体篇目中出来的,而不是把别人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方法,也不是把现成方法套用到课堂上,更没有千篇一律、处处可用的方法。不少老师的古诗教学高度类型化,就是因为脱离了“这一篇”,更多的是先朗读,再找意象,再描述意境,接着分析表现手法,最后归纳主题思想。这样并非不可,但成为套路就有问题了。
黄厚江老师强调,个性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从深入文本开始,挖掘作品的个性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紧扣文本,从语言、结构、主题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作品的个性。例如,在教学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时,黄老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语气词、句式和标点,通过这些细节感受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进而体味作者的生命个性。这种从文本出发,以个性为抓手的教学思路,为个性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当前,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黄厚江老师也提醒我们警惕唯情境论的极端倾向。个性化的情境任务的设计必须立足于文本个性,通过情境与文本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抓住学生阅读个性,引导“每一个”
黄厚江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正中央,他的个性化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立场。他认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因此,在设计个性化教学活动时,他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个性化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在书中几乎每一个课例当中都有师生的对话,尤其是有学生充分地“说”的活动。
诗歌教学,组织学生分享在诗歌阅读欣赏中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应该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分享既是教师和学生的分享,也是同学之间的分享,更是师生和作者的分享。比如黄老师在教《乡愁》时,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分享活动。在学生初步阅读欣赏诗歌后,第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乡愁;欣赏全诗之后,让学生续写第五小节并分享,出示教师示范让学生批评……这些基于诗歌作品文本的分享,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人文素养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阅读黄厚江老师的《阅读课的姿态》一书,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个性化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黄老师以体式为基础,以文本个性为抓手,通过情境任务与文本个性的深度融合,设计出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用心去感受文本的个性魅力,用心去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我们的阅读课就一定能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成为学生心中最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