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研究 明 兰 策力格尔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在梳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民族团结 中小学生 【正文】 自 2016 年将中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名称变 更为《道德与法治》以来,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 标准,中小学校逐渐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中,对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具有 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 度、价值观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开 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德育和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道德与法 治》课程中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 重大现实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 ( 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 的) ,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 曲线”。因此,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吸收知识时,学校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遵循螺旋上升规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元素,有意识地找结合点、切入点,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讲故事、讲身边事,让课堂 更形象生动,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质的飞跃 ; 充分 调动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 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 中提高自身感受、增进同学感情进而实现各民族 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 生的‘拔节孕穗期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学校应结合中小学各阶段特点和受教育者身心发 展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在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以 此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内 容,做到思政课各个阶段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 育实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 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 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情感认知,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 ; 学生 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 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培养出优良的品德 ; 学生只有 修养优良的品德,才能具备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 身心的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 二) 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 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一系 列重大问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 与法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社会生 活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且良莠不齐,为了避免 中小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引导其价 值判断和认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 结进步教育,使各民族中小学生更生动、准确地理 解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要求为“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这一层面的重点 要求。通过教育教学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实现对这 一重点要求的培育是最为科学高效的方法之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 师要着重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新中国是各族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缔造的,使学生潜移默化 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小学生的自 我修养,严格规范中小学生个人言行,实现中小学 生健康成长,维护民族团结。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的原则 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的关键时期,树立其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显得 尤为重要,总结《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工作经验的 基础上,为更好体现国家的教育原则、教育目的,使我们的教育活动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笔者概 括出以下两点原则 : ( 一) 主体性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 程中,教师讲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应时刻 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 如若学生表现活跃,教师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听课状态,深化课堂知识并引 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 相反,学生若表现出注意 力不集中时,教师应该及时提醒,督促学生将注意 力放到课堂上。兴趣是人对某一事物产生认识倾 向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中小学生来说,兴趣 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作为教师,在《道德与法治》 课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当增强教学的趣 味性与多样性,开展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提升学 生对民族观教育的兴趣。 ( 二) 时代性原则 民族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根 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 提。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从国 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带领 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 结之路。身处新时代的中小学生对动荡、战乱没 有切身体会,无法感同身受。教师通过讲授通俗 易懂的党史小故事,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 团结各民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取得的伟大功绩,以此来使学生更加坚定 “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正确的国 家观和民族观。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 教育的实践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与 法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 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策不是静止的、单一的, 而是动态的、多角度的。 ( 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首先,深入钻研教材,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 立德树人为目标。教师要围绕《道德与法治》课教 材中涉及到的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大生活领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结合教 材具体内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选用具体的、 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设计《中华 一家亲》(九年级上册第七课) 的教学环节中,注重 体现先进思想和党的教育精神,逐步过渡到少数 民族的案例分析,以少数民族发展变化为核心,讲 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以及如何推动 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之路。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进 一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切身感受民族团 结对国家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其次,基于课堂教学内容,逐步确定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方法 和相关策略。具体使用情境教学策略 : 从道德层 面,认识维护民族团结是爱国爱党的表现 ; 从法治 层面,阐明保障民族团结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不可 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主要 从道德、个人、家庭,以及学校等多角度情景模拟,使 学生感悟到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民族 同学和谐相 处,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内容中提到了相关的情景,也就是在家庭环境中, 学生的父母对于民族团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学 生在了解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之后, 对家长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同时向家长普及正 确的民族团结知识。 最后,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凝练总结一些可行 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案例分析法 : 七年级上册第 二单元《友谊的天空》中,教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 分析在课堂上向学生说明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 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 讲授法 : 通过课程内容的讲 授,带领学生回顾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 国的历程,增强民族认同感 ; 讨论法 : 在讲授党和 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时,须让学生独立思 考一些问题,如,党和国家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为 什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 参观教学法 : 通过参观民族团结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博 物馆,使学生真实具体地感受民族团结,鼓励学生 为民族团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 二) 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和领导人重要讲话进 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 有关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或事迹。例如,以昭君出塞为代表 的和亲联姻,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 济、文化交往,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基 础。使学生理解和亲政策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 产物,但它也昭示了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 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 在 2019 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 指出,“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 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 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通过这些故事来让学生 了解到,只有做一个创造生命价值的人,才能够对 生命表现出崇敬之情,同时也更愿意将创造生命 价值付诸实践当中,面对侵犯或者破坏民族团结 的行为,要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从而采取相应 的行动去制止。当社会拥有了更多的创造生命价 值的人,那么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稳定。所以需 要让学生认识到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做一个乐于 奉献、创造生命价值的人,为民族团结做出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少数民族的正 常宗教信仰和民俗习惯给予尊重。促进民族团结 进步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开展,让学 生充分认识到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自身特点, 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够营造出良好和 谐的氛围,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如,一些民族通 过传承风俗习惯来实现对民族艺术文化的继承与 发展。正因为如此,要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给予 足够的尊重,并积极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艺 术。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 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进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 ( 三) 拓展课后实践活动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传授理论知 识,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 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补充。通过选择和 运用多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使学 生了解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同时,切实感受民族平 等和民族团结。例如,寻找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开 展关于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举办民族团结手抄报 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真正使中小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民族团结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身边的民族 团结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社区开展校外实践活 动,进而使学生身体力行,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教 材的绝大部分内容也都源自我们的生活。 中小学 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具有个体差异性 和不平衡性。 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开 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的 需要,尊重学生生活学习的规律,使德育回归学生 生活,唤醒学生的德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 认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情感, 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用学生的眼光来审视社会生 活,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感悟,将学生的思想认知转 化为实际行动,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学生的内心 深处。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 团结,巩固社会稳定,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使学生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 [1]列 宁.列 宁选 集 ( 第 2 卷) [M].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1955.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 报,2019-03 -19: 1.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21: 89.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 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 报,2019-03 -19: 1.
|
批注
了解了民族团结教育在本课程中的教育地位,以及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民族团结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强调了思政育人的时实效,体现了对学生思想信仰的引领和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