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初探 赵明珠
【摘要】本文探讨了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旨在通过设计结合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项目主题、设置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提供学习支架及运用支持性工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的提高。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 素养培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实践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设计与 实施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帮助,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以兴趣与现实为引,构建项目化学习主题 项目化学习的魅力在于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而选择与学生兴趣及现实世界问题相结合的主题则是关键。以下几点用于指导如何巧妙选择并设计项目化学习主题,以最大化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度。 1.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 一是以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题的微项目。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种一粒籽”这一课,学习任务是通过了解种子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发现生命奥妙的好奇心,倡导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并需要在活动之后进行交流与总结,这在教材中是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但如果学生真的要完整经历整个种植过程并进行总结交流,显然在连续的两个课时内是不可能完成的,故这一课就非常适合成为一个基于教材的小型项 目,让学生亲历整个种植过程,通过观察与记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能客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做事中学会做人。 二是基于教材单元主题来确定选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单元式结构,且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学习主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能够指向单元目标并具有项目化学习特征的单元主题作为项目化学习的选 题,设计学科单元项目。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其 们的学校”,其中包含 6 个课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中包含 6 个课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理解教师以及参与学校生活。无疑这个单元是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展开学习的,而且其中包含多样的学习活动形式:绘制校园一角、勘察学校全貌并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通过调查、访问等了解学校的历史以及教师的工作,制订行动方案等。因此,教师可以这一单元,即“我们的学校”为主题来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2.跨界合作,丰富学习维度 学校开展的诸多综合活动往往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呼应。因此,我们选取两者间相互关联的主题,将其转化为项目化学习的课题。如五年级下册着重法治教育,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中亦涉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学习内容,同时学校也会举办“国家宪法日”主题活动,这三者共同围绕着“学习宪法”这一核心主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知识的项目化学习方案,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围绕这一主题精选、拓展和重组相关知识点,并依据学习目标设定具体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法治意识,同时减轻学习负担,实现学科间的协同增效。 3.打破壁垒,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开展项目化学习,在确定此类选题时,教师应确保所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如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张纸”这一学习内容,通过对比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标准与教材,发现两门学科均强调培养“热爱自然、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核心素养,并在低年级阶段都有关于纸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将道德与法治学科设为驱动学科,科学学科设为组合学科,设计以“我是纸张小专家”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巧妙结合两门学科,不仅传播环保理念,还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学生的观察与 分析能力,展示了跨学科整合的强大力量。 二、以驱动性问题激活思维,点燃思政课程的探索火花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精心设计的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深化学习体验。 1.紧密对接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驱动性问题应当和新课程标准中对应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要求相吻合,同时也要深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学习目标,以促使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既能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关键能力。如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一课,对应的学段目标为“诚实守信”,教师通关联课程内容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驱动性问题“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我们如何通过具体行动展现诚信”。这样的问题直接关联到课程目标,既聚焦学科知识又促进关键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思考和实践诚信的行为。 2.真实反映社会生活情境 在设定驱动性问题时,教师应考虑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区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如五年级法治教育专册中会对“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进行学习,可提出驱动性问 题“如果你看到校园里有人在欺负别人,你应该怎么做”。类似这样的驱动性问题有现实感,促使学生从自我经验出发,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3.激发批判性思维并促进道德判断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学科,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教师在设定驱动性问题时,应富有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深入思考。举例而言,在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民权利与义务等主题时,教师可以预设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或问题。如关于环境保护的责任归属,可以提问:“在面对环境污染时,你认为个人责任和政府政策哪个更重要?”这一挑战性问题促使学生跳出单一视角,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复杂的道德议题,培养道德判断力。 4.搭建知情行统一的桥梁 驱动性问题不应止于触发思考,更要引领学生付诸行动。如教师可倡议学生制订环保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或是与家人展开相关议题的讨论,通过实际行动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实现知 识、情感与行为的统一,以此推动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 三、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支持学生探索之旅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无疑会面对复杂的情境与挑战,教师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执行分阶段施教,精准对接学生的学习需求。下面以“小小宪法宣传员”这个项目化学习为例作具体说明。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学生面临资源缺乏而无法推进的情况。于是,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学习资源支架。首先,教师整合了各类校课程资源,还结合了学校“法治副校长课堂”“宪法主题班会”等德育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宪法。其次,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针对不同小组给予不同的支持。如情景剧小组要创作一个法庭审判的片段,不起诉被告的模拟法庭。为让学生更好地胜任宣传员,学校组织开展“嘉小豸去游学”实践活动,向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律师学习如何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我们为学生打造丰富多维的学习环境,每一步都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四、以支持性工具赋能,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模式,其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工具。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加自如地应对项目化学习所带来的挑战。项目化学习遵循一定的流程,在项目实施流程的各个 阶段,都可以借用不同的工具辅助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 在立项阶段,教师借助工具明确方向,规划蓝图,比如设定驱动性问题、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完整的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在项目实施中,对于团队任务分工、小组头脑风暴等,教师可以利用工具促进沟通,强化配合。在展示与复盘阶段,教师也可将工具作为分享成果、反思成长的支架。 本文不具体介绍各种实用工具,因为教师可以从多途径轻松获得相关的内容,在此仅作倡议。
|
批注
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跨界合作,丰富学习维度;打破壁垒,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可用于指导如何巧妙选择并设计项目化学习主题,以最大化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度。
驱动性问题应当和新课程标准中对应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要求相吻合,同时也要深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具体学习目标。
驱动性问题应考虑学生在家庭、学校或社区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设定驱动性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够启迪学生深入思考。
驱动性问题不应止于触发思考,更要引领学生付诸行动。
|
【推荐理由】:
这篇论文以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为主题,论述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文章主题明确,论述有力。作者通过设计结合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项目主题、设置有效的驱动性问题、提供学习支架及运用支持性工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这些论述给了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