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儿童 “道德自主建构”的课堂学习活动构建策略 ——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 2024-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指向儿童 “道德自主建构的课堂学习活动构建策略

——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

                           孙娇

 

摘要:儿童道德要求的产生,源于自身需要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自我内化、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自主建构

。文章以《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为例,探讨了指向儿童道德自

主建构的课堂学习活动构建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自主建构 学习活动 策略

儿童道德要求的产生,源于自身需要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发展需要自我内化、主动实践,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道德的

自主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聚焦儿童生活成长,通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和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情境体验,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然而,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大都演变成道德价值的灌输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往往忽视了儿童情感因素的参与。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依托教材,注重多形式的道德学习方式,引领儿童在真实的道德学习活动情境中去体验、感悟,明辨是非,自觉践行道德行为,促进儿童道德理性的自觉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建构热情

道德自主建构的主体是儿童,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离不开环境支持,适宜的课堂学习活动环境能够较好地激发儿童兴趣,让儿童参与法治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教师应基于环境对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支持效应,优化法治课堂学习活动环境,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和谐的活动氛围,并根据道德自主建构内容,创设直观、生动的活动环境,调动儿童主观能动性。

1 .精选话题,营造和谐氛围。

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指向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应基于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等,精心选择话题打开儿童话匣子,让儿童对话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和谐、自由、轻松的环境中激活儿童内在动力系统,从而为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进行有效的情绪铺垫,最大程度上发挥环境对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支持效应。《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课堂导入环节我选择暑假生活话题,引导儿童交流自己暑假做了些什么,再围绕儿童自主交流,进一步引导儿童思考哪些事情是有意义的,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是什么

。这个环节从儿童刚刚结束的暑假生活中选择话题,让儿童在交流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激活儿童参与互动的热情。儿童由于刚刚经历暑期生活,在参与话题过中都获得参与机会,可以自由交流,课

堂气氛活跃。同时,话题注重由浅入深,引导儿童对暑假生活开展的活动进行梳理,指向有意义的事情,并结合儿童生活和道德经验,引导儿童从暑假感性化的生活进入到理性思考,对有意义的评判标准进行自主建构,促进儿童既有道德认知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新知识的有机融合,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2.贴近生活,创设活动情境。

情境教学法和其他传统教学方法比,具有直观形象等优势,是适合儿童道德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基于儿童道德认知特点注重创设活动情境。如何提高活动情境实效性,教师应从儿童生中选择活动情境创设素材,使儿童借助直观而富有亲和力的情境,发挥生活经验在儿童道德自主建构中的积极作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一课,在借助暑假生活引入谈论话题、营造适宜教学氛围基础上,我进行了话题切换,从暑假生活进入到儿童课余生活中。在引入儿童课

生活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儿童课余生活的一些场景图片,让儿童说说是什么活动,再引导儿童根据有意义标准说一说哪些是有意义的活动;然后,让儿童说说哪些时间是课余生活,最后,利用多媒体对比展示课余生活和课堂生活的时间数据,让儿童认识到课余生活时间之长,进而使儿童深刻认识到过好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活动情境创设时,注重话题的有机切换,从暑假生活自然地过渡到课余生活,

保证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机衔接。活动情境创设时,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图片入手,唤醒儿童生活记忆,调动儿童生活经验。同时,结合暑假生活话题关于有意义的标准,引领儿童进行自主道德建构。情境创设时,除了考虑情境创设素材外,还注重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比较展示,利用数据说话增强儿童对过好课余生活的思想认识。

二、拓展活动载体,领悟道德意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是理论教学,不少教师采用空洞说教式教学方法,儿童不感兴趣,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浅尝辄止,不够深入。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基于课堂学习内容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借助多元化载体引领儿童自主建构,深刻领悟道德意义。

1 .活动园,因地制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最直接的载体是教材,这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应深入解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编制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教材设计的板块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自主建构。活动园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它配合教材理论板块,是对理论教学的有效深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活动园板块,引导儿童自主开展活动。课余生活我选择一栏,教材中配合了活动园板块,该板块的话题是课余生活谁选择。在实施教学时,教师组织儿童围绕这一活动板块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活动一:说说课余生活谁选择。课余生活谁选择,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说出你的观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践阐释自己的观点。活动二:课余生活选择难。在选择课余生活时,我们可能会遇到难题,例如教师和家长的否定。以小组为单位,说说造成这些难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破除这些难题呢?这个环节,充分利用活动园和教材理论板块之间的关系,以活动园为载体引导儿童展开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设计时,注重活动连续性,先从理论建构入手,引导儿童结合活动园进行自主理论建构;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借助活动进行适度的拓展,引导儿童关注课余生活选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深层次分析造成难题的原因,以及消除难题的方式,激发儿童学习探究愿望,使道德自主建构更加深入。

2.问题,循循善诱。

问题是引导儿童进行思考的有效载体,也是引领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断走向深入的重要路径。有效的问题设计能够引领儿童透过表象,深入问题本质,提高儿童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自主建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问题导引作用,设计高价值密度的问题,并注重问题之间的结构化,引领儿童自主建构道德,循循善诱,促进儿童道德素养生长。如课余生活助我成长一栏,教材内容编写时,聚焦两大板块,一块是校内课余生活,一块是校外课余生活。活动园板块配合理论部分设计了三个片段,最后,理论板块对课余生活的益处进行理论提炼。基于教材编制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探究问题一:课余生活按照活动场所,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问题二:结合“活动园”三个片段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课余生活有哪些好处?再结合教材内容,以结构树的形式,将课余生活的益处直观表现出来。该环节借助问题载体作用,设计出问题串,引领儿童自主建构,从课余活动类型,再到课余活动案例,最后,结合儿童生活和教材内容,引导儿童利用结构树形式,对课余生活益处进行总结,引导儿童思维不断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知识树的形式又较好地调动了儿童思维发展,为儿童道德自主建构以思维支撑。

3.案例,举案说法。

儿童道德认知水平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单纯地借助理论说教,儿童难以较好地消化吸收。教师应基于儿童道德认识水平合理地运用案例,通过案例为儿童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一个有力的抓手,举案说法。儿童在案例支持下,不仅能够进行自主建构,而且能够较好地理解理论,学会运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促进儿童道德素养发展。“课余生活助我成长”一栏,为深化儿童道德认知,我援引本校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案例,儿童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开展献爱心

、义务宣传等活动,包括活动文案、活动图片。围绕案例,组织儿童进行交流本次活动的意义。同时,配合教材理论

内容,让儿童说一说这些课余生活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由于从儿童生活中选择适合的案例,让儿童借助直观的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自主探究课余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这样,不仅引领儿童进行自主建构,而且也深化了儿童对道德理论认识。

三、丰富活动形式,深化道德体验

道德自主建构建立在儿童深刻体验基础上,儿童获得的体验越丰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越高。教师应基于儿童自主建构,让单一化的课堂学习活动丰富起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活动形式迎合儿童道德认知,在丰富的道德体验中引领儿童自主建构。

1 .扮演,丰富角色体验。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儿童身份单一,主要局限于单一化的学习者角色。单一化的角色不利于儿童获得丰富的体验。教师应基于小儿童好动的特点,给儿童创造参与扮演的机会,打破道德与法

治课堂静态化模式,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进行角色转变,从而促进儿童自主建构。如“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一栏,在实施教学时,我引导儿童根据教材内容,自主编排“多彩的课余生活”情景剧,要求情景剧表现出“过好”这个核心词汇。儿童通过情景剧扮演活动,对“过好”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在扮演活动中自主完成道德建构。

2.辩论,拓展体验视角。

不辩不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道德理论的自主建构离不开辩论,这既互动的需要,也是增强道德辨别能力、拓展道德体验视角的需要。通过辩论活动,将儿童多种观念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给儿童创造碰撞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进行道德自主建构。如针对课余生活选择问题,儿童面临着兴趣爱好与有价值、有意义选择问题,我组织儿童进行辩论:有人主张课余生活选择时应是自己感兴趣的,有的则认为应选择有意义的课余生活。然后组织儿童进行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活动,提高儿童对课余生活认识高度,增强儿童道德

认同感。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给儿童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激活儿童内在动力,深化道德认识水平,丰富儿童道德体验,以增进儿童道德认同感,确保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向儿童“道德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1 ] 林崇德.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洪艳梅.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兼论如何实现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2005(9):70- 72.

批注

 

 

 

 

 

 

 

 

 

 

 

 

 

 

 

 

 

 

 

 

 

 

 

 

 

 

 

 

 

 

 

 

 

 

话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的反应程度,“生活化”的话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活动园板块在教学时容易被忽略,但其实,它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推荐理由】

    本篇文章非常接地气,思路清晰,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活动。在具体实践细节上,本篇文章给出了具体建议,包括情境的创设,话题的选择,活动的形式等。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