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探析 2024-09-13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探析

作者:龚樱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祝塘中学  邮编:214415

联系方式:15961516298  邮箱:[email protected]

要:劳动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从文本典型形象、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学习评价三方面,对树立劳动观念、培育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等提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育;劳动教育;高中语文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并对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活动做出了明确指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1】,将“劳动精神”独立出来作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基于此,在语文学科专业中渗透进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势在必行。

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的分析

(一)分布特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作品共14篇,其中必修上册7篇,必修下册2篇,选择性必修上册和中册各1篇,选择性必修下册3篇,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从篇目安排上来看,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独开辟出了劳动这一人文主题单元,在高一就强化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后续的劳动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劳动教育的篇目分布在8个不同的单元中,涉及的主题各不相同,但都凸显了对劳动者的尊重与重视。如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祝福》、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包身工》、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他们的劳动生活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或赞美。又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4篇当代作品,呈现了各个时代楷模身上不同的劳动精神,但都传达出追求卓越的劳动品质。对于同一单元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尝试单元设计群文教学,探究更深层次的劳动教育元素。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劳动年代跨越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两首诗歌分别是先秦时期和宋代,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作品,另外陶渊明的两篇作品皆是东晋末期,此外都是现当代作品,二三十年代的作品4篇,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作品5篇。年代跨越广,范围涉及大,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往今来劳动元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题材上来看,古代作品主要为诗歌和人物传记,现当代作品则有现代诗、小说、戏剧、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等,这与劳动这一人文主题是相关的。劳动观念需要从小树立,劳动技能需要积极培养,而劳动精神和品质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主题单元选择的6篇作品有3篇为人物通讯,1篇为新闻评论,这是因为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等纪实类作品会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通过叙写生活中真实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可以迅速传递给读者。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劳动者的职业多样,古诗文作品多为农民,现代作品多为底层劳动人民,当代作品则有科学家、县委书记、劳动模范等。这符合我国从农业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角色转变。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阶层排序为士农工商,读书人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多会选择躬耕田亩,所以劳动教育的教材资源涉及到的便是2首向往田园生活的诗歌和2首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歌。而如今市场经济时代,社会工种增多,劳动者的职业也更多样化,将这些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结合起来看,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到丰富的劳动精神。

此外,统编教材中涉及的男性劳动者7名,女性劳动者2名;个体劳动者10名,群体劳动者2个。性别比例失衡严重,个体和群体的比例也失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引导,避免对学生的劳动观念造成影响。

(二)资源分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劳动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尊重劳动人民、认同劳动行为和弘扬劳动精神。

尊重劳动人民即学生应尊重劳动者的每一份辛勤和努力,不贬低,不无视。如《祝福》和《包身工》中的劳动者皆为底层劳动人民,但鲁镇的人们看不起祥林嫂,祥林嫂的劳动付出换来的却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上海的日本殖民者残酷压榨纺织工,包身工夜以继日地劳动却受到惨无人道地虐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们作为劳动者难以自食其力,更无尊严可言。因此,在两篇文章中,作者对他们给予无比深切的同情。

认同劳动行为即学生应平等看待各类劳动行为,对各种劳动活动能一视同仁,理解劳动者的付出和价值。如《芣苢》和《插秧歌》都描绘了古人劳动生活的场景,其中的劳动行为虽然辛苦,但是诗人呈现的却是劳作生活的快乐,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也沉浸在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享受中。读者读出者喜悦满足之感时,也就能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劳动行为的认同了。

弘扬劳动精神即学生应全面把握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内化为自己的劳动品质,进而在传承中绽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报道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赞美农业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赞美劳动模范的典型事迹,弘扬平凡岗位上的奉献精神。《“探界者”钟扬》赞颂钟扬现身种子事业,崇高的探索精神和爱国情怀。《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抨击浮夸的社会风气,赞颂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记述党的好干部一心为民的光荣事迹。这些劳动精神都值得学生学习和弘扬。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劳动教育教学探径

(一)聚焦典型形象,树立劳动观念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导语指出,“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从语文教材中聚焦经典形象,汲取人物的劳动教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

以《“探界者”钟扬》为例,这则通讯精选了钟扬的五个生命片段,展现了他坚定乐观、爱岗敬业、热心科普、有担当、勇牺牲的优秀品质。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分享感受。如:文章开篇第一部分的首段写到“不安分的人生”,点出了钟扬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照应“探界者”的评价。又如:结婚时钟扬已经24岁,不再是少年,为何还要把结婚这件事放在“英雄少年”这部分?这其实是凸显人物的雷厉风行,勇于挑战,永不服输的英雄精神,同时也照应上文的“不安分的人生”。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研读批注感受到了人物较为全面的精神品质。

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批注成果之后,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以此来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编者会将这一人物通讯置于劳动主题单元。不同于传统的劳动者形象,钟扬探索跨界,这些充分体现了钟扬忠于祖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爱岗敬业、执着追求的精神,钟扬身上展示的正是新时代要求下青年该具备的劳动观念。

若将本单元几篇新闻通讯与单元写作任务相结合,会让学生更深切地关注到劳动者在新时代赋予的多重身份,多种可能。聚焦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生在了解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的同时,对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劳动观念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二)巧设教学活动,培育劳动品质

劳动品质即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所显示的精神、品德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提出了对新时代青年的劳动品质的要求。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在通读文本挖掘工匠精神的多层内涵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对时代品质的理解,了解工匠精神于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意义,进而得出经过工匠精神雕琢后的时代品质的特征。至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如果你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你将营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员工,你对自己又怎样的职业要求?请从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该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放眼社会实际,将教材资源转化为实际劳动品质的考量,进而培育自身的劳动素养。学生多从员工的角度选择任务,这符合其年龄特质。作为企业的员工,应保持对工作的热爱,追求卓越,注重细节,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在此基础上,笔者追加另一个教学活动,本文为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缺少例证,请从本单元其他篇目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事例作为该文的事实论据,增强其说服力。对于在何处加哪个人物事例,学生需要细加斟酌,而在其思索的过程中,无疑又强化了对劳动品质的理解。

若在该教学活动后继续追加增添一个反例的设计,则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劳动品质培育的途径、缺失的原因、解决的方案等。当今学生缺乏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的锻炼,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不佳,需要从课内外多方努力培育劳动品质。

(三)利用学习评价,提升劳动素养

学习评价是深化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值得细加关注。

2021年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材料为劳动教育通识课“家常菜”,让考生在相关情境中增进对劳动的理解。2021年新高考2卷诗歌《示儿子》,让考生体会古人勤俭耕作,心系国家,关心劳动人民的精神传承。2022年新高考1卷诗歌《醉落魄》,为考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乐观的劳动品质。2023年新高考1卷文学类文本《给儿子》,引导考生参加劳动实践,接受劳动教育,身心得到磨砺,体会劳动生产的艰辛和必要性。2023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引导考生将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目标相融合,尊重普通劳动者,对劳动怀有敬畏之心。2024年新高考1卷文学类文本《放牛记》引导考生思考接近自然的纯粹的劳动实践的意义。

分析这些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全国高考卷对劳动教育的考查情况。试题类型集中于阅读与语用,阅读方面选择了古诗和现代文,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的文学形象和艺术表现力,探究作品的意蕴。如《给儿子》第8题,“下田去吧,儿子!”梳理概括多重身心感受。题目本身就极具劳动教育的意味,启发考生随着作者的引导进入田间劳作,切实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愉悦。农业劳动辛苦劳累,却能使人得到磨砺和成长。通过体力劳动,又能了解到自己的有限与不足,体会到有些基本的生活工具、生存之本是永远也丢不了也取代不了的。劳动之余,还能感受乡间生活的自然美好。通过这个学习评价,可以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2021年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则直接引导学生对劳动行为的思考。该题让考生感受做菜的过程,品味烹饪的乐趣,体会家务劳动的辛苦和趣味,进而更体贴家人,懂得感恩和分担。该题的育人功能显而易见,极具匠心,对提升考生的劳动素养大有裨益。

结语

从劳动教育的角度解析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是新时代新课改理念下关于教育改革的体现。通过对统编教材的探析与教学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优秀的劳动品质,提升青少年的劳动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孙延乔.关于习近平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研究文献综述[J].新西部,2019(1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