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生学情下的“整本书阅读视界”审视 2024-09-13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要:整本书阅读是对传统的碎片阅读的一次深思,更能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根据近年来“整本书阅读”命题和考查的现状,我分别从以下视界审视整本书阅读:审视“应该读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读”;审视“是否读懂”,而不是“仅仅读过”;审视“育人功能”,而不是“唯分数论”。

关键词: 审视 ; 整本书阅读 ; 视界

《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认为整本书阅读,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考查,读懂文本才是最关键。那么,到底该如何审视整本书阅读的“读懂”视界?接下来,我结合近年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乡村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262)的成果,分别从以下视界审视整本书阅读:审视“应该读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读”;审视“是否读懂”,而不是“仅仅读过”;审视“育人功能”,而不是“唯分数论”。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视界一:审视整本书阅读“应该读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读”。

我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化”的课题研究中,发现有的老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是这样设置学习任务和活动的。“《乡土中国》的版本和插图的比较研究”,要求全班同学搜罗并购买各个版本的《乡土中国》,并利用两周的时间撰写研究报告;“为《红楼梦》中你认为最美的一位女子画一幅水墨画或水彩画”,要求符合水墨画或水彩画的风格,并利用两周的时间完成。面对如此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暂且不论是否符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单就任务本身而言,我认为就出现了偏差。

《乡土中国》的任务,要求全班同学搜罗并购买各个版本,这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收藏家吗,还是要培养出版家,让学生比较出优劣再重新刊印一个版本?比较插图,难不成又想培养画家、鉴赏家吗?《红楼梦》的任务,要求画一幅水墨画或水彩画,这分明是在培养一群国画师啊。如此严重脱离文本的学习任务有效吗?这样想当然的活动到底伤害的是谁?

整本书阅读,到底“应该读什么”?《课标》在“学业质量水平”中明确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文学作品,能具体清晰地阐释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作品风格的理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鉴赏,并且还是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一言以蔽之,《课标》要求我们考生要借鉴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通过文本的文字去读整本书的核心事件、整本书所彰显或折射的主题、作者赋予整本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任何一篇文本,抑或是整本书,都是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结晶,表达了作者某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准确地挖掘作者赋予文本的灵魂、思想和生命,正确地观照和评价文本所彰显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是每一个考生必备的考查能力。只有兼顾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兼顾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兼顾命题者的指向即核心价值观,以及阅卷者的审美取向,才能实现五者合一,达成共鸣。这才是我们整本书阅读应该要读的。

视界二:审视整本书阅读“是否读懂”,而不是“仅仅读过”。

为了直指当下社会的某种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作者积极地探寻情感的载体,撷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核心事件作为支点进行创作。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与考查中倍受青睐的题材有乡土题材、城市题材、爱情题材、战争题材、反腐题材、市井题材等,每一类题材都有正向或反向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要求考生首先要确定题材,挖掘文本的主题和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乡土题材,主要是通过对乡村风俗人情的描绘,彰显了对乡村淳朴的风土人情的赞美和讴歌,体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抑或是折射了乡村也有城市一样的自私功利、世态炎凉,进而引发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如沈从文的《边城》,主要通过翠翠的爱情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湘西淳朴的风土人情的赞美和眷恋之情。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主要以社会学的视角深度解读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种种样态,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邃的哲思。

城市题材,主要是在喧嚣浮躁的城市背景下,通过自私功利的人情世故,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有时也会彰显出世态炎凉背景下城市也有乡村一样的温情。如唐云岗的《城市在远方》,通过一群农村青年渴望进入城市,并最终通过高考进入城市的故事,折射了农民出身的新城市人刻骨铭心的屈辱和充满挫折的人生记忆。许辉、苗秀侠的《农民工》,通过一群农民工进城之后的种种遭遇,并最终创业有成的奋斗故事,彰显了农民工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升华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奋进品格。

爱情题材,如果涉及的是西方爱情,往往是通过男女主人公对自由开放的爱情的追求,折射出西方爱情的背叛和不负责任;如果是东方爱情,主要是通过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彰显出东方爱情的纯粹和忠贞不渝。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自由开放的爱情,抛夫弃子,最终被情夫抛弃,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折射了西方爱情的虚伪与自私、背叛与亵渎。

战争题材,主要是通过战争犯下的种种罪恶,折射出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主题,正确解读战争精神,挖掘战争精神的现实意义;或者是以战争为背景,去挖掘战争背后的温情、人性美和人情美,用无声无言的行动,控诉战争的罪恶。如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对宏大战争的描述,折射出人类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思想内涵,客观评价了正义之战的战争精神。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通过对麦列霍夫一家命运变迁的描写,审视战争的罪恶和民族的苦难,召唤人性,呼唤和平。

反腐题材,主要是借助反腐倡廉的事例,或彰显了官场的廉政,公仆的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或折射出官场的腐败,贪官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辜负人民重托。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对青年男女的悲剧爱情的描写,衬托贾府的盛衰没落的演变,折射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周海森的《人民的名义》,讲述了检察官侯亮平们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审视了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彰显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反腐的力度,讴歌了当代检察官的坚定信仰和公平正义。

市井题材,主要是通过社会底层小人物或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或打拼的事例,或彰显了底层小人物在困难和挫折中,全身心地朝着优秀的品格去行动,挖掘出他们身上绽放的光芒和精神品质;或折射了底层小人物在苦难中,备受世态炎凉,挖掘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自私功利。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老人福贵经历了一次次苦难依然好好地活着的故事,彰显了生活在苦难中的老人坚强乐观的生命韧性的主题,同时也折射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接踵而至的搏斗中永不言败的事例,彰显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尤其被自己打败的主题,赞颂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视界三:审视整本书阅读“育人功能”,而不是“唯分数论”。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20166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教育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课标》在“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高中“整本书阅读”的显著特色:彰显注重育人功能,体现立德树人,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教育。在选文和设题上较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命题导向,体现和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特点和育人功能,以饱满的正能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如阅读战争题材《战争与和平》,就要正确解读战争精神,挖掘战争精神的现实意义,把它传递给学生,用于弥补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中的某些缺憾,为学生正确理解战争精神奠定基础,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崇高的精神支点。阅读市井题材《活着》,主人公福贵在经历一次次家人死去给他带来的悲痛后,依然选择向死而生。让学生感伤落泪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就是不管心灵受到多沉痛的打击,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活着,但正因为艰难,才赋予活着更深刻的意义。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内在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立德树人的育人责任。

总之,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需要用智慧和耐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阅读的能力,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持续努力,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提升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3]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