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 2024-09-12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吴琳 所在单位:江阴临港科创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24-09-1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跳水》

前方传来消息,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只见一小孩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在最高的那根横木上想要去拿挂在一头的帽子,桅杆的顶端则坐着一只龇牙咧嘴的猴子,场面可谓是相当危急!现场画面已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到目前为止已超十万人点击观看,现在,平台策划方邀请我们化身为小记者播报现场状况,我们赶紧行动吧!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胜任这一份工作,老师送给大家三个锦囊妙计,读:

学生读:

直击现场还原真相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有理有据的推断力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上这三个锦囊妙计边学边用。

任务一:直播大事件——直击现场

师: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这是发生在一搜远洋帆船上的惊魂一幕,到底是什么事,咱们赶紧直击现场,读课题——生:跳水。

师:这一天,海面上 。在一艘远洋帆船的 上,发生了惊魂一幕!(老师读黑体字,学生完成横线上的内容)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当时的在场人物,以及人物身上所发生的事件(给3-5分钟左右让学生准备)。

师:哪位小记者找到了相关人物?

1:水手,猴子。生2:孩子,船长。

师:这些人物分别做了什么事?

请几名学生回答不同人物所做的事。

师:再仔细一想,我们会发现:水手拿猴子取乐是这次事件的——学生:起因。

师:猴子拿走孩子的帽子,孩子于是去追猴子但陷入险境是这次事件的——学生:经过。

师:最后船长拿枪逼迫孩子跳水,成功地救下孩子是这次事件的——生:结果。

师:你们说得很准确,下面老师请小记者借助屏幕上呈现的图表播报这次事件。

学生播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评价:这位同学的现场播报完整又全面。真有小记者的风范,掌声送给他!

师: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微型小说,文字精简但画面感十足!那你们认为这件事的哪个画面最牵动人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小孩追猴子想要拿回帽子,不仅没追回来,还置自己于危险之中。

2:我认为最牵动人心的是船长看到惊魂一幕后用枪逼孩子跳水,不跳就会向孩子开枪的这个画面。

师:你们说的这几个画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现场很——危险,接下来,就让我们直击险境感受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请同学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你在哪里感受到孩子的处境危险?边读边画出句子,做好批注。

任务二:事件面对面——直击险境

师:谁来分享?

①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能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②从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放开、张开、走、摇摇晃晃发起抖来——正面描写

师:你找的很准确,这样的处境确实很?

1:危险师:请你读出危险的感觉来。(教师指导朗读)

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侧面描写

师:你是一名专业的记者,请读出这一幕的惊心动魄。(指导朗读)生2再读。

师:通过你们的现场直播,我们深切感受到男孩身陷险境。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迫在眉睫、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3.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读出水手们的紧张。

师:有的网友问:孩子难道不可以自救吗?生:可以?

师:还有的网友这样问:在场的水手不能救孩子吗?生:能?

师:不着急,作为现场播报的小记者,我们要有一个理性的思维(手写板书:思维),接下来我们就尝试从这两个角度探讨救孩子的方法,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开始讨论并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师:下面先请同学回答救孩子还可以怎么做?注意:其他同学认真听,我还会请同学评价这个方法好不好。

1:其实可以让孩子从横木上跳下来。

师:谁来评价这位同学说的方法?

生评价:我觉得这方法不行,横木太高,跳下去容易没命。(注意:学生评价不出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差不多即可。以下也是)

师:看来这个方法不可行。(贴板书:横木太高)

2:那孩子可以从低一点的横木跳下去呀。师:谁来评价这位同学说的方法?

生评价:这个方法也不行,因为甲板是硬的,哪怕低一点跳下去也是非死即伤。

师:看来这个方法也不行。(贴板书:横木很硬)

3:可以让孩子先扶稳,耐心地等待水手救援。

师:这次谁来评价?

生评价:还是不妥,那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紧急且害怕的,根本等不了水手去救他。

师:看来这个方法还是不行。(贴板书:心里害怕)

4.拓展交流:假如此时你就是甲板上的一名水手,你的心情会怎样?你想救孩子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

小组交流:逐个分析以上提出的办法,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能救下孩子。

①在甲板上铺上海绵垫或厚厚的被褥:孩子掉下时不一定能落在预估的位置——不可行。

②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位置预估不一定正确,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位置预估准确,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不一定能接住。——不可行。

③找直升飞机:时间不允许。——不可行。

④让水手爬上桅杆去救孩子:由于位置特殊,这种办法成功的希望太渺小。——不可行。

……

(二)揣摩船长心理

师:在这样的一个危在旦夕、千钧一发、迫在眉睫的陷阱里,让孩子绝处逢生的是谁?

生:船长。

师:是的,我们的“英雄”——船长出现了。请问这位“英雄”是怎么做的?

生:用枪逼孩子往海里跳,还说不跳他就开枪。

师:如这位同学所说,这位船长最后成功救下了孩子,但观看直播的网友们并不买单(引来了直播间网友的质疑),他们纷纷讨论,有的人质疑:非得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来吗?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讨论了好些方法发现——此时此刻,只有一条解决方式,那就是船长的——用枪逼迫孩子跳下水。这就是船长的独特(创新)思维(手指板书“思维”二字)

任务三:人物零距离——还原思维

师:所谓的独特思维就是看到人们一般看不到的,想到人们一般想不到的,接下来我们默读1.5.6自然段,探讨船长那独特的思维——船长这个方法是利用了什么条件,“好”在哪里?并完成学习单第二题,开始吧。

师:来,我们先看看船长用到的方法利用了当时的什么有利条件?

1: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样跳下水也不会有危险,不会被大风大浪卷走。(贴板书:风平浪静)。(注意:学生评价不出来,老师要引导,学生回答差不多即可。以下也是。)

2: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下水的时候方便第一时间救援(贴板书:靠近水手)

3:事发的时候,船长手上有一把枪,可以逼迫跳下来(贴板书:携带手枪)

师:所以这样的方法好在哪里?

①船长的儿子肯定水性好,淹不死;

②因为水有浮力,往水里跳不会摔死;

③船上有水性很好的水手可以救助;

④节约时间

生:能够在危急时刻成功地营救孩子

师:也就是时间最快、最安全、最简单。这是最好的方法。

师:船长想到的这个方法是直接得到的吗?很明显不是,怎么得到的?

1:他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观察周边有利的条件。(学生若回答不清楚可点拨)

师:好一个“观察”。

2:船长很冷静,在观察后又迅速地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进行抉择。

师:好一个分析和比较。

师:这样的抉择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船长独特的思维与智慧!

师:让我们聚焦第5段,从船长的动作和话语中可以看出船长是怎么样的人?

生:果断(毫不犹豫)

1)语言 “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一个字一句话,干脆利落,当机立断。

师:那老师请你用果断(毫不犹豫)的语气再读一读船长说的那三句话。学生朗读。

师:除此之外,你还看到怎样的船长?生2:机智、沉着的船长。

师:机智沉着,能够在千钧一发之际快速做出反应让孩子得救。

师:来,孩子们,我们一起配合读第5段,感受这位机智的船长看到孩子身处险境时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师生配合读,老师读旁白,学生读船长说的话。)

师:孩子应声跳下来,只听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扎进了海里。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段话中的“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四十秒钟非常短,但生死攸关,大家担心孩子的安危;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这是作者高明的写作手法,他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从死神手中挽回生命。

师:请同学们再深入想一想,船长的果断、机智、沉着来自于哪里?

师:这个问题有点挑战,不急,我们先看他驾驶的这一艘船是什么船?生:远洋帆船。

师:去过哪里?生:环游世界。

师:是呀,整个世界都做了一圈,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所以他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来源于他的——不断磨炼出来的经验,所以才能急中生智。

师:还有,这位船长除了有船长的身份,还有怎样的身份?

生:还是一位父亲。

补充原版故事中的结尾:船长这么一个当机立断、勇敢、有经验的人怎么会哭呢?

对他而言这是意外,用最短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救下孩子,喜极而泣

作为船长,要保护好船上的人员

作为父亲,用枪指着孩子,与寻常不同,孩子命悬一线,他在桅杆顶端不知所措,双重身份使他不能犹豫,不能耽搁,只能当机立断,想出了谁都想不到的办法。

师:怎样的父亲?

生:信任孩子的父亲。

师:是父亲对孩子的信任,是父亲对孩子的爱,成功地让惊魂一幕化险为夷。

师:所以说,惊魂一刻不仅是英雄的高光时刻,还是一位父亲的果断抉择,当然,在这篇课文中,字里行间里所体现的思维的力量也让我们记忆深刻,正如我们单元导语所说的,读——

生: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师:你们真是优秀的小记者,光荣地完成了本次直播的所有任务!为你们点赞!希望你们课下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说给亲人听,并且主动了解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