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课堂闪光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跳水》教学实录和评析
执教: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费 洁
评析: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孙双金
板块一:从“人物”入手,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读题。
生:跳水。
师:好,谁在哪里跳水?
生:船长的儿子在横木上跳水。
师:是的。船长的儿子在一- 艘回航的帆船的横木上跳水(出示帆船图片和短语“一艘往回航行的帆船”)。“艘”和“航”都是生字,“舟”作为偏旁时,中间一横变成一提,而且不出头。这组词,谁来读?
生:(读)桅杆、横木、船舱。
师:它们分别在帆船的哪一部 分呢?(图片上依次标出“桅杆、横木、最高的横木船舱")请看,这又高又直的柱子,竖在那儿,就是
生:桅杆。
师:横木,一看就明白。而最上面的那根就
生:最高的横木。
师:船舱,看看图就知道了。这组词语谁来读?
生:(读)更加放肆、撕咬帽子、逗他生气。师:这是谁的表现?
生:(齐)猴子。
师:“放肆”在字典上的意思是“任意作为,不加拘束”。在这儿,猴子有哪些放肆的表现?生:撕咬帽子。
生:逗他生气。
师:它还这样放肆。(出示一组词语)读。
生:(读)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齜牙咧嘴。师:文中有一句非常长的句子,告诉我们猴子怎样“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的。谁来读?
生:(读)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师:(图上标出“桅杆的顶端”和“横木的一头”)猴子就坐在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放在横木的一头,够放肆吧?
生:(读)吓唬它、大喊大叫、边追边喊。
师:读得多好啊!这是谁的表现?
生:这是孩子的表现。
师:孩子从“吓唬它”到“大喊大叫”,到“边追边喊”,最后走上“最高的横木”(用箭头表示这个过程)。这几排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生读词语)
师:(出示填空)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在一艘回航的帆船上,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着(猴子)走上最高的横木,危急时刻,(船长)逼孩子跳人海中,(水手)救起了(孩子)。
师:事情的起因是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
师(板书):经过是——
生: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着猴子走上最高的横木。
师:结果呢?
生: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起了孩子。
师:(指板书)风平浪静的海面,在一艘回航的帆船上,水手、猴子、孩子、船长之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板块二:从“情节”出发,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师: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孩子处于危险境地,这是谁造成的?
生:是猴子造成的。
师:先来看猴子的表现。读着猴子的这一系列表现,你会发现什么?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⑤猴……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龊牙咧嘴做着怪样。
生:猴子越来越放肆。
师:为什么觉得猴子越来越放肆?
生:通过“咬”“撕”“更”“又”等可以看出来。师:最后它还——
生: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师:说得多好,他联系猴子前后的表现来分析,作出推断,思维比较清晰。猴子越来越放肆,是不是让你觉得,猴子像人一样,有想法啊?不信?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师: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桅杆。猴子是不是在想“嘿嘿,拿这个小孩的帽子戴一戴,爬上桅杆去帅一帅”。
生:(读)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师: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它或许在想“哼,就不还给你,咬一咬,撕一下,你能把我怎么样”。
生:(齐读)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师:哎哟,还朝我大喊大叫,我才不理你。就撕给你看!
师:还有两句,等会儿老师读,你们来说。
(学生自读,思考)
师:(读)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生:嘿嘿,你来抓我呀我比你更灵巧,你抓不到我的!
(掌声)
师:(读猴……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齜牙咧嘴做着怪样。
生:你来拿呀,嘿嘿,你又拿不到。我就坐在这里等着你,做着怪样嘲讽你!
生:你敢往上爬吗?我就等着你。
师:这么高,爬得上吗?小子!帽子就在那儿,有本事自个儿去拿吧!
(生笑)
师:从猴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它就是在逗孩子生气。果然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刚才你们一致认为,猴子是让孩子爬上横木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
生:水手的原因,因为水手在嘲笑他。
师:掌声送给他。我们来看看水手的表现。文中写得很简单,特别写到了三次笑。默读全文,找到描写水手“笑”的语句,读一读,说说每一次笑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哈哈大笑”。
师:什么原因哈哈大笑?
生:看到猴子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师:水手们看到猴子在模仿人的动作.而且现在风平浪静,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心里也蛮高兴,他们此时多半想的是:“啊哟,这猴子好玩了!真有趣!”
师:第二次为什么笑呢?
生: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还爬上了桅杆。
师:竟然动起船长儿子的脑筋了,真是好笑。第三次呢?
生:笑得更欢了。因为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师:是的,眼泪都快要笑出来了,水手多半会想“哈哈,孩子快要气疯了”。同学们,如果没有水手一次又一次的大笑,可能——
生:孩子可能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抓猴子,拿回帽子。
师:所以说
生:(读)水手的表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师:是的,水手的表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为外在的这些表现反映的是他们的内心。猴子的逗弄是孩子走上横木的直接原因,也是主要原因。而水手的大笑,则推波助澜。但其实,让他处于险境的不是别人——
生:而是他自己。如果他理智-点,就不会走上最高的横木。
师:你的思维深刻。我们把掌声送给他。来看看孩子的表现。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谁来读?
(生读)
师: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再到“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看起来是外在的表现在变.实际上是孩子的什么在变?
生:心情。
生:想法。
师:是的,想法在变,心情在变.情绪在变。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表现。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气得脸都红了”“爬上桅杆去追”“伸手去夺帽子”,孩子此刻的表现,和刚才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很生气了。
师:很生气,他要去"夺”,去“争”,他很不服气。他在想什么?
生:我一定要夺回我的帽子!
生:我一定要追上猴子,揍它一顿。
师:所以有了接下去的表现。(范读第4自然段:“你逃不了……取帽子。)
师:“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你怎么理解孩子此刻的行为?
生:我一定要拿到帽子,不管有多么危险。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
师:是的,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行动,就这样-步步被猴子牵着。他不知道自己多么危险,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抢回帽子!所以有了这样让人胆战心惊的一幕,读。
生:(齐读)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师:用一个词形容孩子的处境。
生:危险。
师:用四个字呢?
生:危在旦夕。
生:命悬一线。
师:掌声!
师:作为水手,他们知道此刻的危险。所以,全都吓呆了。(模仿水手,仰望并喃喃自语:啊,糟了.槽了,要出事了! )吓呆就吓呆吧,有个人还吓得大叫了一声。本来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身处险境现在他腿都发抖了,马上就要掉下来了呀!
板块三:从“结果”推测,感受船长思维火花
师: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出来了。他的表现看起来很简单。我们合作来读。(读)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即瞄准儿子,喊道——
生:(读)“向海里跳!快!不然我就开枪了!”
师:(读)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
生:(读)“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师:(读)刚喊出“三!”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师:亲爱的同学们,“立刻瞄准”说明作出这样的决定和举动是在一瞬间,难道船长随便作出了决断?
生:(齐声)不是!
师:肯定不是,因为上面的孩子是他的儿子。
师:是啊,他比任何人都要担心。他是经过了短暂但很慎重的思考。咱们来推测一下他的思维过程(开始显示思维导图)。他看到孩子在横木上面,就知道必须马上救孩子。
生:让孩子跳进海里,他不会受伤,水手会在第一时间把他救上来,.孩子没有生命危险。师:这是船长最后采用的方法。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水手在下面围一个圈,孩子跳下来接住。
师:方法有很多。老师想到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原路返回,还有一种是跳人水中。为什么不可以原路返回呢?
生:横木太窄了,不可能。
生:他已经松开了绳子,随时会掉下来。师:一是横木太窄;二是孩子非常紧张,随时都会摔下来。所以原路返回不行。跳人水中也有问题呀,现在的海面可以跳吗?
生:海面风平浪静。
师:如果孩子不敢跳呢?
生:用枪逼着跳。
师:谁去救?
生:水手。
师:这个方法相对安全,事实也证明是安全的。
师:我们推测了船长的思维过程,发现他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那就是一生:临危不惧。
师:是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面对问题,船长能够抓住现象去分析、去比较,然后作出判断,最后解决问题。表面上是水手救了孩子,实际上——
生:船长救了孩子。
师:他用超常的思维救了儿子。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他把猴子、孩子、水手的表现交叉着写,水乳交融,最后写船长的表现,完美谢幕。跳水,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跳水”为题,抓住了关键内容和关键情节,这是命题的一种方法。六年级我们还将学习作者的另一篇小说,叫《穷人》。作业:1.读读课文,准备下节课讲讲这个故事。2.把含有生字的词语默写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