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绘画创作中“借形-创作”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缘由
《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处于“转型期“的高段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简单脱离生活中具象事物形象而进行美术创作,可以说是在做“无米之炊”,对提高学生美术造型能力、提升美术素养非常不利。这种现象引发了我们课题组的深深思考。通过分析与思辨,我们认为是对“形”的理解、引导和运用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
1.问题(为什么)+2.操作(怎么做)
(一)教师对“形”的引导存在问题:放羊式引导——无形无法。教师在教学中抛出学习主题后,没有相应的对相关造型进行引导,也没有对相关技法进行引导,纯属让学生自由创作(问题,为什么)。抛物式引导——有形无法。教师机械抛出学习内容后,由学生根据抛出的“形”自由创作(操作,怎么做)。“抛物式引导”,只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基本达到目标,能力弱的学生则只能在原地观望,“遥看目标挂前川,无力登高去观瞻”(问题,为什么)。手把手式引导——有形无创。教师对于学生的创作要求与指导过于刻板、机械,学生在创作时没有创作的空间,完全是跟着原有造型进行“倒模”(问题,为什么)。
(二)学生对“形”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问题:形象缺失。表现为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没有相关的形象可用,只能对少量形象进行机械、重复运用,如做“无米之炊”(问题,为什么)。用“形”模式。表现为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习惯套用模式化的一些简单形,如“大圆圈”“直棍式”人物的表现(操作,怎么做),做出的菜“淡而无味”(问题,为什么)。过分“走形”。表现为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过于简单化、随意化地处理形象,随性有余而刻画不足,看似繁花似锦实则空洞无物(问题,为什么)。
二、研究历程
本研究从最初的“创意图片写生”到如今的“借形-创作”式教学,课题组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来。创意写生——借生活图片于创作教学的研究。2012年结题的浙江省农村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小学美术“创意性图片写生”教学的策略研究》,主要从“创意写生”的角度,将生活中的各类图片转化成个性作品,奠定了借助“生活形”来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最初思路,并形成了“借形造型”教学形式的基本结构图。背景处理——融创新背景表现于创作教学的研究。2014年结题的嘉兴市规划课题《小学美术创作画中背景处理的创新指导的实践研究》,针对不同的画面主体造型,探索并创新表现画面背景,初步形成了“由形及形”的创作教学指导思路。创意刮画——借基础研究而开展的创作教学实践。2012年开始,课题组开展了以“创意图片写生”为主要形式的儿童刮画实践,在不断的实践尝试中,课题组老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指导经验。在探寻中,课题组形成了“儿童创意刮画”这样一种新的绘画创作形式,被评为区品牌儿童画。借形创作——以“借形造型”进行深入后续研究。2015年依托市级课题《小学美术绘画创作中“借形-创作”的策略研究》,课题对各种形式的形象进行了深入探究,进行儿童绘画创作的创新和个性化表现,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三、成果主要内容
(一)厘清“借形-创作”教学形式的理论支架
儿童心理特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儿童创作,增强自信心。儿童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和不稳定的阶段,对新事物怀有好奇和新鲜感,满腔热情,但遇到困难又有畏俱前进的现象,缺乏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消除影响学生想象创造的各种不利的心理因素,为他们在创作教学中提供贴合实际需要的必要条件,增强学生无拘无束地创作。图形符号变异模式是一种以图形符号变异活动为主导的绘画教学,其主要内容是:刺激呈现—特征分析—符号变异—儿童创作—师生互评。教师展示相关的符号图形,或一个具体图形的一半或残缺图形,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揭示出具体属性和特征。让儿童儿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对图形作出增加和补充,形成新的图形或形象。《美术课程标准》“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要运用合理的造型元素,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基于以上考虑,根据学生现有特点以及本校自身的研究基础,选取了“借形”这一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借形-创作”活动的研究,目的就是让儿童自主性得以体现,满足儿童情感、心理、能力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不断提高造型能力、创作能力,提升美术素养。“借形-创作”是通过对各种形象的积累、欣赏,合理“借取”,进行个性造型训练,通过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合理想象、添加、转换,最终达到个性创作的目的,这是一个从借鉴到创生的过程。
(二)建构“借形-创作”教学形式的基本流程
通过课题组成员一年中的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借形-创作”创作教学的主要操作步骤:积形备形——赏形选形——借形造型——依形创作。引导学生在创作中通过构建积形、赏形、借形、创形四步教学流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基础形入手,关注、提炼、提取各类基础形,通过教师深入引导进行美术创意绘画活动。
(三)实践“借形-创作”教学的具体教学策略
1.“积形-备形”策略是指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充分关注和挖掘各种生活资源中的静态形,从平时作业、书籍插图、日常报纸、美术资料(大师作品、优秀儿童作品、绘本等)、生活照片等生活资源中寻找、选择、积累“形”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是进行“借形造型”的基础。在积形选形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操作形式:作业积形:充分利用学生平时原有的作业,提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各种造型,进行“自主发现式”积累。剪报积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搜集日常报纸、少儿读物上的一些图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式”积累。作品取“金”:从美术书籍、画册中(大师作品、优秀儿童作品、绘本等)寻找“经典”形象,进行“主题欣赏式”积累。生活定格:通过网络图片、生活照片的形式搜集、积累生活中的各种造型形象,进行“生活积累式”积形。
2.“赏形-选形”策略是对前面“积形”的初步运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个体、小组赏图,发现所积累的各种形象的不同艺术特点,找到其中可以借鉴的地方,并加以提炼。“赏形—选形”的基本流程:赏一赏: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规模的图片欣赏活动,通过观察积累到的各种“形”,发现、感受其美感。议一议:组织学生在赏图后及时“议图”,交流各自在欣赏过程中的所得。通过交流,思维得到交换、观点得到碰撞,各自的赏图所得也愈发全面、丰富。选一选:对积累的各种形通过赏、议,加深对形的认识与个性理解,并能从中甄选出富有个性、“借”的价值高的形,并进行适当分类。操作要点:赏出个性:即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发现所积累形象中的某些特点。议出结论:欣赏后的讨论组织要有效,要引导学生聚焦关键点实现有效突破。
3.“借形-造型”策略借形不是一股脑儿地对所积累的图形进行照搬全抄,也不是以往传统的“图片写生”。我们的借形是合理的“借”,有选择的“借”,“借”其中需要的一部分、“借”它的一种方法、一个角度、一种语言……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造型延伸训练。借视角:许多摄影作品或艺术大师的画,视角的选择往往会不同寻常,或俯视、或仰视、或宏观、或微观,通过视角的选择与变化,给观赏者带来极具创意的视觉体验。通过借视角进行造型训练,引导学生突破以往千篇一律的平视角构图形式,学习从新的视角展现表现对象独特的美感。借构图:报纸上的一张图片,加上寥寥两三行字,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图文报道。这需要图片要有很强的说明性,所以一般都是主体非常突出的,主次非常分明的。这种构图方法,在我们的学生美术创作中也是非常需要的。借形象:图片形形色色,有的是人物为主的图片,有的可能是一栋老房子、一棵老树……通过积形、赏析,让学生发现不同的“形”都可以作为创作的主体。通过向图片“借”不同的主体,有利于改进以往只会用人物进行创作的现象。借动态: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动态都比较生硬、缺少变化。通过向积累的丰富形象“借动态”,感受各种形象的生动的动态变化,有利于逐渐转化学生动态表现生硬的弊病。
4.“依形-创作”策略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我们采用“借形造型”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根据从形中借取的有价值的点进行创作,提高美术创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依形创形呢?我们拟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借原创形进行改进式创作——即对自己的作业或处同一层次的学生作业中的造型进行适当调整,尝试改进式的创作。
◆改进个体造型。对学生的原创造型进行赏一赏、议一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造型问题,并对原有造型进行二次改进。
◆改进画面构图。通过对原创画面整体构图的分析,引导学生能聚焦关键点实现对构图的有效突破。
◆改进画面关系。对原有造型中各部分的画面关系,如疏密、前后、主次、节奏等进行改进式修改,进行个性创形。
(2)借简约形进行丰富式创作——即对自己积累到的一些相对“简单”的形,通过“补充”、“繁衍”等手段,使之变得丰富。
◆借剪影形进行“补充”式创作。对于积累到的一些“剪影”形或者外形非常典型但是细节缺失的形象,我们要有效加以运用,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想象的非常难得的载体。对建筑可以补充上面的构件、对任务可以补充上面的个性五官等。
◆借单一形进行“繁衍”式创作。对于一些有意义的单个形,如一片树叶、一个路灯、一叶小舟等,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单一”而轻易将之丢弃,可以采用“繁衍”单个形的方法,使之产生出丰富的“类似形”,或给它添加上相关的装饰、情节、环境,使之丰富化,完整化。
(3)借经典形进行仿照式创作——对于一些典型的作品,如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经典元素,独特的构图、视角、造型都是我们不容错过的借鉴“宝库”。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某个着眼点,通过合理“借”的手段,充分汲取其中营养,为自己的个性创作提供帮助和指引。
◆仿“主体”进行转换式创形。
图片形形色色,有的是人物为主的图片,有的可能是一栋老房子、一棵老树……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形”都可以作为创作的主体。通过向图片“借”不同的主体,有利于改进以往只会用人物进行创作的现象。通过寻找典型作品的主体,发现并借鉴主体的独特造型,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添加,给“借到”的主体赋予新的主题。换环境——将经典形中的主体加以借鉴,根据该主体造型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为它添加环境形成新的主题。换定位——将经典形中的主体,用放大、缩小的方法,形成新的作品定位。如将一个奖杯的造型,加以借取,通过放大、添加的方法,创作成一个未来体育馆的造型,形成新的作品定位。换细节——借鉴经典造型,如人物形象中的表情、服装,建筑物上的门窗装饰,形成新的画面感受。
◆仿“构图”进行“栽种”式创形。
报纸上的一张图片,加上寥寥两三行字,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图文报道。这需要图片要有很强的说明性,所以一般都是主体非常突出的,主次非常分明的。这种构图方法,在我们的学生美术创作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摄影构图大师布勒松说过:“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间的联系。”大师作品的构图方式多种多样,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构图方式的尝试,巧借大师作品的构图方式进行仿照式构图和创意性构图,比如:移植构图,嫁接构图,转换构图等方法。
◆仿“视角”进行多角度创形。许多摄影作品或艺术大师的画,视角的选择往往会不同寻常,或俯视、或仰视、或宏观、或微观。通过借视角进行造型训练,有利于学生突破以往千篇一律的平视角构图形式。(4)借生活形进行变形式创作——一些照片中的生活形象,是真实对象的定格。对于这种造型,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很感兴趣,但不免会有“眼高手低”的困扰,很难被学生直接借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适当变形,加以合理借用。
◆找重点,变比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形,尝试个性地去解读生活形,找出生活形中的重点加以夸张表现,可以形成独特的造型效果,引导学生创作出富有儿童味的美术作品。
◆依整体,变细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具象造型,我们可以借其整体造型,取其大概,而细节装饰则由学生进行个性创作。
◆找关联,变新形。寻找和生活形的造型有关联的其他物品,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并以此创作出新的形象。一物多变法。引导学生保留原有主体形,把原有形通过编装饰、变细节的方法使之变角色、创新形。多物联想法。引导学生将几个看似不相干的形通过相关想象把它们串联起来,表现出新的主题画面。
四、实施成效通过与“借形-创作”的紧密相连,在经常关注、思考、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效:
(一)探索获得了“借形-创作”的四大操作策略
通过实践研究,深入探索了“借形-创作”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构建了“借形-创作”教学的基本流程,并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形”的借取策略。从四个角度出发,确立了“借形-创作”式绘画创作的具体策略,如借原创形进行改进式创作、借简约形进行丰富式创作、借经典形进行仿照式创作、借生活形进行变形式创作,其中有细化为11种具体的创作方法,例如借剪影形进行“补充”式创作、借单一形进行“繁衍”式创作、仿“主体”进行转换式创形、仿“构图”进行“栽种”式创形等等。这些针对不同的“借形”对象而研究出的具体创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绘画创作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
(二)提升了学生“借形-创作”能力,树立美术创作自信心
通过“借形-创作”的实践研究,积极尝试改变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风格,学生的作品在技法上、处理画面的方法上有了一定的创新,提升了学生绘画创作的自信心。“借形-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观察、理解、记忆、适应、表现等能力。同时,在积形、借形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创作素材与绘画语言,树立了中高段学生美术学习的信心,使他们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借形-创作”教学活动的体验,提高了学生创作画的水平。在借人物、借环境、借构图、借情节等多种不同内容的创作活动中,学生们从借取的“形”上进行创形,学会了夸张、变形、取舍、概括等手段,提高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力。本学年,课题组运用“借形-创作”教学法辅导的作品共有64名同学在各级比赛中获奖,创作的作品得到了各级评委的认同和赞赏。
(三)提高了美术教师“借形-创作”的教学指导能力
通过研究,一方面引拓展丰富了教师对“形”的引导能力。在创作教学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形”启发引导、展开教学,有效解决了“放羊式”引导、“抛物式”引导、手把手引导等问题。另一方面起了教师对“形”的关注,使美术创作教学更加生活化,并且将创作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感觉压力大,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一次次的活动,培养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一篇相关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国篆刻·书画教育》CN33-1394/J 2016年3月号(总第115期),三篇教学论文在市、区级获奖,市级公开课《窗外》、区级公开课《亮的月黑的影》均获得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