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理想,活在课堂里 2024-09-11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赵红艳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4-09-11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李政涛先生以自身的经验提出了自己对课堂的理解,阐述了教师师和课堂的关系——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教师的一生,是创作课堂作品的一生。

读了李政涛先生的这本书,也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一、课堂是即兴创作。每一堂课都是一件作品的呈现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怀揣一颗敬畏之心上好每一节课,听好每一节课。这也让我们在课前做足准备去预设每一个问题,每一句回答,每一个点评,我们在这些预设里努力呈现着“最好”的一堂课。但有时也正是这些充足的预设,让我们少了些“即兴创作”的可能,学生在我们的预设里走到我们想要的地方,说出我们想好的话,似乎就是我们的理想课堂了。但是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作品,具有溢出理性之外的潜意识,是对未知的试错性探索。在我们的课堂里预设是必须的,但是不能被它束缚甚至被牵引,要有设想之外的即兴发挥,在试错中慢慢琢磨、沉淀,逐步成为一堂理想的课堂。

二、深入了解理想课堂的内涵

李先生在书中将理想课堂归结为六个字——“实”、“长”、“清”、“细”、“深”、“融”,每个字背后又通过丰富的实例阐明了其中的内涵,让我对理想课堂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我原来的认识里,理想的课堂是我教授知识和方法,学生习得知识和能力,其乐融融中教学相长。但是,通过学习,我知道理想的课堂不仅是一堂扎实的、让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课,也是一堂充实的、丰实的、平实的、真实的课,即使有缺憾,但是允许在不断地试错中赋能成长。另外,教学思路的清晰是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将目标、内容、方法通过清晰的课堂环节渗透给学生。一堂理想的课堂还要关注点点滴滴的细节,以避免“形式化”、“低效化”、“表演化”等问题。

此外,一堂理想的课还是一堂深度学习的课,既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也要让学习“深度地发生”。作者在这里将深延伸到了三个层次——深入到思维,让隐匿的思维在课堂上可见、可视、可教、可学、可测评,在静中涌现思,于无声处听惊雷,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悟、静静地生长。

最后,还有一个“融”字——让课堂融合起来。在22年新课标中提出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科之间打破壁垒,秉持学科立场,坚守、挖掘并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跨时空将线上和线下融合在一起,五育并举,融合育人,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真正将课堂融合起来。

三、教师发展,活在课堂

我离理想的课堂还是很远,这简单的六个字背后的涵义丰富又深刻,我只能一步步努力靠近。如何能在实践中靠近呢?我在书中细细品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做了以下的总结:

首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曾经我也质疑过理论对我实际教学过程的帮助,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读理论,不是直接得到技能和方法,而是获得“视野”、“眼光”、“能力”和“习惯”,这才是理论最重要的价值标准。理论给我们的能力,是思维的能力,是抽象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它能让我们从密密麻麻的琐碎方法中超拔出来,形成看待课堂的强大穿透力、透析力、洞察力。虽然这种能力表面上无法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操作方法,但却在深处影响、改变和提升解读教材、设计课堂、实施教学和反思课堂的能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另外,读理论还能养成思考的习惯。习惯于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习惯于告诉别人“我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是方法的依据,使自己的课堂实践有理有据、有根有基简而言之,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在理论中得到实践的方法,就算有些方法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生,我们需要的是理念,是更新换代的思维能力,是课堂实践的底气!

其次,坚持不懈的研究。信息时代日新月异,人类正在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呢?我想应该是否定的,当然毋庸置疑人工智能的到来会对学校教育带来一波冲击,但也有它无可取代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本质。叶澜教授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自主、自立、自强和自由的人,这不是简单的程序能做到的,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是他们的引路人、互动者、对话者、陪伴者和帮助者,帮助他们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完善成长。所以,在不断更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要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主要是研究“新学生”、“新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更新新理念,学习新方法,教师要对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高度敏感,密切关注“碎片化学习”“人机交互式学习”“跨界学习”等具有“移动学习”典型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而推动自身教学方式的变革。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学研究是课堂改革研究的铺路石,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挖掘和实现教材内容的独特育人价值,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实现。

最后,当好课堂的总设计师。

课堂设计既是教师对课堂的想象和预设,也是对课堂的实施与反思。李政涛老师在这里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设计思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目标设计。目标设计要具体可量化,比如“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目标是含糊的,每篇课文的情感、人物是丰富的,那怎样算是有感情,这样的目标因其抽象性而不可量化。设计的目标应该是从学生的难点和障碍点出发,排除掉那些学生“一学就会、一听就懂”的,剩下的才是教师应该教的。这样的目标也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的认识,只有在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识,明确了学生发展处,才能设计出一堂有育人价值的课堂。

理想的课堂虽然遥远,但是在不断的学习、研究、设计实践中,我相信终有一日我会一步步靠近这样的理想课堂,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真正活在课堂里。

  • 阅读(1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