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 2024-09-11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陶丽敏 所在单位:江阴市新桥中心小学 获奖类别: 获奖级别:市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23-11-20 评比部门: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国家级 发表时间:2024-09-11

【摘要】落实“双减”,减量不减质,学生的作业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评价质量的重要支点。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单元项目化作业之设计基础、设计特点、设计初探三方面入手进行初探,旨在力争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在作业质量上做“加法”,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更好的达到“双减”效果。

【关键词】双减;项目化;作业设计;实践探索

 

陶行知先生曾说:“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然而,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作业的质量、时间、难度、灵活度再次成为教育研究的焦点。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政策,学校稳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应当思考怎样的作业是真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感兴趣、乐参与、愿思考、有收获的成长助推器?优化作业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握手中的这把标尺,既能够测量出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能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尝试从“‘双减’下的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这一方向进行实践探索。

一、“双减”背景下单元项目化作业之设计基础

单元视角下的项目化作业,则是以单元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目标引领下,重新整合单元内容,单元项目化作业是单元教学的延伸,是训练学生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双减”背景下单元项目化作业之设计特点

单元视角下的项目化作业,则是以单元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学目标引领下,重组、整合单元内容,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设计情境真实、解决结构化知识的作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融入跨学科知识整合

单元项目化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单元项目化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经历解决作业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提升学科素养,培养能力,更能够形成良好的多学科素养。

(二)提升作业的趣味和质量,提升学习内驱力

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的重要价值是为了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和作业的质量。我们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作业类型要更加丰富,同时也要注重作业的童趣化,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对于孩子最喜爱的作业,是我们要继续延伸的方向,而对于不喜欢的作业,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并且我们的作业内容要有关联性,充分设计简洁而又有思维连环的作业。

(三)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与生活化知识相整合

大单元领域知识的学习、理解、吸收以至融会贯通都需要逐步的活动操作。因此设计适合学生具有生活化、可操作性的作业显得尤为重要。设计项目化作业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活,又将生活融入学习。

三、“双减”背景下单元项目化作业之设计初探

根据小学数学阶段纵向结构化知识体系整理,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主题式长作业,体现新旧知识有效衔接。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感受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助学生融汇贯通,提升能力。优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形成乐学善学的学习态度。

(一)基于基本内容的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

以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时间》大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作业是以长作业的方式,将单元中零散的知识点有点到线,有线到面进行整合,以生活中的时间为主题,大单元作业形式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项目化活动作业:1、动手实践--巧手做钟面,通过制作钟面的过程体验,了解掌握钟面的组成这比以往知识的灌输,更能让学生自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2、绘画交流--愉快的周末,学生用绘画创作的方式,分别用分段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来绘制“时间作息表”,记录自己周末生活的点滴。从一年级对时间的初步认识几时、几时半与不同的计时法的知识,迁移到几时几分的认识,新旧知识综合运用,达到了复习巩固的效果,同时联系生活现实情境活动,体验1分钟的时长,建立1分钟的时间量感,从而推导1小时的时长,建立1小时的时间量感,体现“用中学”的教育理念;3、社会调查--穿越时空,学生通过图书馆查阅、互联网搜索感兴趣的重大事件,记录事件名称或关键词、简写日期、判断平、闰年,可以用简洁文字描述或绘画创作方式表示当时的重要标志,提升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拓宽了知识面。作业完成时间为一周,每个内容都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始终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些在课前完成,有些在课后进行,有些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些是与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合作完成,突出“做”作业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深化。

对《时间》大单元作业设计立足于课程内容结构化,思考体系化的作业设计,不仅聚焦常规作业设计,也及时回应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新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业设计要求,力图通过主题化学习设计的理念将两者打通整体设计,形成比较成熟的作业设计经验,并逐步上升到模式层面。

(二)核心知识在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中的建构

核心知识,就是指框架结构全面、应用性广泛、具备一定开拓力的知识。通过核心知识我们就能够牵引出多个与其相关或具有相同概念的知识点,再通过相应的排列推理,就可以建立了相关知识点框架。我们知道一个孤立的知识是不可能体会深刻的,要达到深刻理解,不仅要依靠单一知识点的巩固,更应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我意图通过以多种维度“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这样的作业设计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为例进行作业设计探索:

1、一题多问——关注“疑难点”

 

 

 

 

 

 

 

 

 

 

通过此题让学生体会“标准量”、“比较量”、“倍数”变化过程中,表示的倍数关系、数量也会发生变化。当“标准”变时,同样正方形是6个,圆可能是18个,也可能是2个。当“标准量”不变时,“比较量”每增加一个与“标准”相同的数量,倍数就增加“1”,即:倍数从原来的3倍变成4倍,数量增加6,再增加一倍就是再增加6,再通过“你发现了什么?”归纳整理,体会“比较量”、“标准量”、“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倍数关系的认识有更加深入理解,对“倍”的概念理解更加全面,更加透彻。

2、一题多解——关注“易错点”

一题多变的习题能帮助学生打通多种习题的相同解题模式,从而提高思维灵活性。通过寻找知识间的关联,在求同和求异中归纳、优化策略,将习题价值放大。

 

 

 

 

 

 

 

 

 

 



本题通过将“倍数”与原来学习过的“份数”建立联系,使学生对“倍”的含义的理解与具体的份数联系,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关联,并通过与旧知的关联,帮助学生重新进行整体认识,进而将新知与旧知重新建立联系,并由此形成完整的认识系统。通过实践发现学生语言表达欠缺:第(1)小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和第(2)小题“6×(3-1)=12(颗)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其中(3-1)求的是什么?”这样的语言表述不到位、不完整,可见学生语言表达比较欠缺(如上图)。

3、一题多变——关注“生长点”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整体认知的过程,要使得教学有深度必须将所学的知识迁移拓展,进行更加全面完整的延伸,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将单一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内在联系之美,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深度迁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本单元习题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从“完整倍”过渡到“不完整倍”,再到“小数倍(分数倍)”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目标。

 

 

 

 

 

 

 

 

 

 




本题主要让学生了解“比几倍多几”、“比几倍少几”在线段图上如何表示,会用“比几倍多几”、“比几倍少几”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感受“比几倍多”、“比几倍少”不是整倍数。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倍,为后续学习作铺垫,也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

分析习题笔者发现:“几倍多几”和“几倍少几”的问题大部分孩子能选对、写对。而“圆圈个数是正方形个数的2.5倍”没有一个孩子写正确,学生都写成“3倍”,以及最后一个小题“已知2倍多一些、3倍少一些”逆向求数量也只有5个孩子填正确。(如上图)。 由此可见:学生对于倍的概念的理解还是存在误区。

在学习“倍”以前,学生脑中建构的是加法,是数量的合并和比多少,而两个量的倍比关系是第一次出现,需要重新让学生建构乘法。“倍”的学习是跨越“量”到“率”的第一步,我针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深层次学习中感悟“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转折。

生活即教育,从生活出发,以生为本,认真落实“双减”政策,在作业数量上做“减法”,用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在作业质量上做“加法”,设计丰富多样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释放学生活泼与富有创造力的天性,精简作业,博观而约取,教师要用“勤”换学生的“轻”,在作业设计中努力完成学生在数上甄选,质上甄选,形上趣择,争当科学减负的倡导者。

 

【参考文献】

1、潘美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项目化作业设计实践探索》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9

 

  • 阅读(5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