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老师好,各位教研员老师,各位与会的老师大家好。因为感染以后身体尚未恢复,所以不能到连云港的现场来参加学习活动。
今天我们听了7位老师的课,我想谈一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各位老师,我们第23届江苏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教学观摩和大赛有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我们三年疫情以后,我们国家和教育发生的变化,第一个是“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学科教学研究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进行的一种探索,怎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的效率。第二个背景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我们要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所以我们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第三个是二十大以后提出的“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的学科教学要着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所以有这样三个时代的背景。概括起来说,我们的“双减”政策进入了深水期,我们又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新时代,迈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在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下来进行我们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方式、新课堂,非常有意义。我们提供的这7堂课也凝聚了我们全省各地教研员、教研部门对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的新的探索,如果说要给我们这一届的教学观摩和教学大赛定一个主题的话,我觉得是否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我们正在探索的是高质量的语文学习,在新课程标准这个发布以后,我们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以语文学习任务群来实现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这样一个新阶段。
大家知道,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一个核心,三个标准,核心就是语文课程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彼此为主线,建构的三个标准,第一是内容标准,提出了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三个层次六大任务群;第二个是学习活动标准,提出了以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标准;第三是提出了质量标准,提出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的学习质量标准,所以叫一个核心三个标准。
那么我们以语文学习任务群实现高质量的一个学习,实际上就是要采用结构化的语文学习内容,这个结构化语文学习内容就是少而精,采用发现式的学科实践,也就是探究性学习,所以新课标非常注重梳理探究,因为布鲁纳的课程理论揭示了这样一个原理,就是零碎的知识与技能,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比较有效,而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它需要发现式的学习,探究性的学习。所以基于这样一个课程理论,我们的课程标准就提出以学习任务群来实现高质量的一个学习,我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主题应该是成立的。
那么接下来如何来实现高质量的语言学习呢?我认为当前主要解决三个主要的学习问题。这三大问题,第一个是主动学习,就是我们的新教学是要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选择真实情境当中的大问题,来推动我们学生的主动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出发,选择学习的大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语文学习原来是“始于文本,终于文本”,也就是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是从文本出发,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本,学会文本,掌握文本。而现在我们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是要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真实情境中的语文学习问题出发,叫始于大问题,最终的结果是要追求我们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形成的学科大观念,这个大观念也称为专家思维,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学习到的是像专家一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这个方法也包括思维方法,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主动学习,让我们的孩子更具有创造性,它更具有内驱力。第二个问题要解决的叫深度学习,这个深度学习主要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它是结构化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技能,所以他要求的是我们学生进行做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采用的是探究性的发现式学习,培养的是专家型的思维,而不是获取专家的结论。所以学习深度或者说深度的学习,是我们这次课程标准所着力追求的目标。第三个是共同学习,因为我们真实生活当中问题解决,大部分都不是个体解决的,而是一群人来共同解决问题,所以证明更涉及到的是人际的合作,人际的交往。所以我们的班级授课制更要发挥我们伙伴之间相互合作这样一种学习的优势。在这个方面,我们要从活动的方式,课堂的组织形态和学习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来加以改造。所以我们提出来的高质量的理论学习,要解决三大问题,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共同学习。
围绕这个主题,用这样一个观念来看我们今天上的7堂课,当然昨天也有8堂课我们孙双金老师做了非常好的点评,那么今天我主要是来学习这几堂课当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新的探索,给我们新的一些启示。
先看两堂课,两堂识字课,第一堂是二年级下册的识字4《中国美食》,常州的纵老师上的,第二个是二下的《枫树上的喜鹊》是南京的张城静老师上的,两堂课主要是二年级的,主要是以识字为主的课,如果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可以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范畴。大家看到上的非常出色,低年级的识字课或者叫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不同的样本。纵老师的《中国美食》这堂课,它的特点是生动活泼,乐学活教,整个课创设了一个学习的大情境,就是孙大圣中国美食设计一个东方美食套餐,非常好,以这样一个大的情境任务来带动我们学生的识字学习,因为识字学习说实在话是比较枯燥的,但是有了这样一个情境任务,学生就有了兴趣。第二个再看我们纵老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在我们认读这些美食的名称之后,最重要的它进入了一个梳理与探究的学习活动环节——分类,这个分类非常重要,分为菜和主食。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从其他的这个标准来进行分类,比如说可以分成凉菜、热菜、素菜、荤菜,对菜进行进一步的一个分类,所以这个分类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从这些词语当中要分出食物和做法,这个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对这一些词语它的结构方式,就是“凉拌菠菜”等这些菜名,这些词语是怎么构成的呢?它有食物再加烹饪方法,这就是我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当中非常重要的词语的构成方式的探索。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真正上到了点子上,激发了我们学生的一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第三个是对于火字偏旁的文化内涵的学习,汉字的文化以及构字的规律做了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做得非常好,把复杂的构字的规律一下子生动形象的揭示出来。所以我以为我们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学习当中,对构字构词方法规律的揭示,可以采用这些小视频来辅助我们的语文学习,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当然最后设计了一个孙大圣,设计东方美食套餐,这是采用合作学习,也就是共同学习的方式,生动活泼,孩子们创造的这些美食单,既融入了这个识字,又融入了构词,很多孩子又联系了我们的生活经验,非常具有创造性。所以这一堂课我个人觉得是我们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个范例,也提供了我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一种任务建构的方式。
第二堂是二下的《枫树上的喜鹊》,张老师上的,这个不是像《中国美食》这样的一种集中识字,它是随文识字,在课文学习当中来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那么这节课它的特点是朴实,简简单单却又扎扎实实,更符合我们现在普遍的识字教学,或者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归纳起来张老师的教学重点在“读、讲、写”这三个字上做文章,它采用的是我们语文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第一个是读,第一步叫听读,非常重要,听老师读故事,现在我们听读训练在低年级太少了。第二就是练读,练习自己来朗读,你看它是有层次的,非常好,所以读接下来是读字,课文读完了以后再来认读生字。我们一般的老师上课都先认读生字,再来练习朗读课文,最后是老师来引导,指导朗读,但张老师她采用的方式是听读,练读,最后识字,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叫随文识字。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了,文中的生字它自然就可以认读了,也可以进行归类识记。非常好,第一个字读。第二个字叫讲,讲用了一个句式“我喜欢……”,用这样一个句式来进行说话训练,把课文的相关内容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它聚焦的是课文内容的阅读反馈,因为孩子们阅读课文它主要是聚焦在内容上,它不一定聚焦在生字词上。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就把说话句子当中的生字又进行进一步的认读,非常好,讲讲,识识,这是关于讲。第二个关于讲是在教生字书写的时候,他运用了一个说话训练,这个是看图说话,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干什么,然后进一步的进行拓展,熊猫阿姨教熊猫弟弟干什么,把“教”字用活了,在语境当中来进行运用。后面所说的话当中,学生多次出现了这篇课文所要学习的生字和词语,也就是生字词语在讲在情境说话当中进一步加以运用,在运用中进行积累内化,非常高明,所以讲字他用了两次,非常透彻。第三个是书写、写字,重点教的是“母、弟、姨”,还有一个“教”,我觉得对于带有“弓”字的两个字,“弟弟”的“弟”,“阿姨”的“姨”,教得非常强调,这也是一种归类的写字教学。当然如果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要写好很难,张老师如果对于“阿姨”的“姨”,再能够让学生多练一练,多观察一下可能会更好,稍微再点一点,“姨”主要是指母亲的姐妹,结合生活,让学生认识一下“阿姨”的“姨”,一般我们比母亲小的都叫“阿姨”,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大姨,有小姨,可以稍微再联系生活说一下。所以这个识字课,读、讲、写,提供给了我们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另一个范例,也是我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另外一种任务群的设计,当然这个任务群主要是故事,以故事情境来作为我们任务的一个基础。好,这是两堂识字课,我认为是上得非常扎实的。
第二, 我们来看两堂小古文,三上的《司马光》和五下的《杨氏之子》,这两堂小古文既是小古文的学习,我认为从内容上来讲,也是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因为它都具有思辨性。老师们,关于我们有些课文,它既有基础型任务的学习,又有发展型任务的学习,两者要有兼顾。我们不能把一篇课文简单的归为某一个任务群,在课程标准当中,它提出我们要对任务群之间的关联,对同一单元、同一课文它所涉及到的语文学习内容分属不同的任务群,要注意其中的关联性,要重整设计,这一点请老师们务必要注意。因为现在很多老师在进行单元整体建构的时候,就偏重于一个任务群的任务设计,忽略或者淡化了基础型任务群的学习,这个可能会留下我们教学的一些空白点。好,这两堂课,《司马光》是宋老师上的,上得很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教学,用好教材教好语文,借注释、看插图、试组词、讲故事,一般我们的老师都是这么教的。那么这堂课我们看一下,单元教学要求当中有一条叫“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堂课除了宋老师所上的内容之外,我觉得思辨性这部分还应该稍微加强一点。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是扬州魏老师上的,这堂课上得很有层次感,这堂课除了熟读、讲述、讨论,更聚焦在人物的形象聪慧上,体现了思辨性教学,非常充分。
那么这两堂课我想谈一谈小古文教学,小古文教学它在这个基础性的目标或者基础的任务,我觉得应该体现在三个“读”上,第一个“读”叫“跟读”,《司马光》这篇后面提出的要求:跟老师读,“跟读”主要是要学习断句,因为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即使加了标点,读很难正确的去顿,所以跟老师读,但是在活动当中要讲停顿的方法,一般我们都是直接用斜线标注出来,我建议要教学生一个断句的方法叫人名断句法。因为这一课《司马光》他写了“群儿”,“群儿”就是一群孩子,“众”也是一群孩子,第二是“一儿”,“一儿”后面是“儿”,就是一个孩子,第三个是“光”,“光”就是司马光。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来确定断句,这就是一种方法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跟读要跟上学会断句的方法。《杨氏之子》也是如此,也是可以根据人名来进行断句的。第二个“读”叫“问读”,问读,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每个句子都这样问,叫“谁干什么?”你看《司马光》,群儿干什么?一儿干什么?众干什么?光干什么?这四个问题一问,这篇小古文的内容了然于心,所以叫以问来促读。老师问,学生用小古文的内容接着答,所以学生要接着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讲,小古文的故事水到渠成。每个句子都是谁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杨氏之子》也是如此。第三个“读”叫“诵读”,要熟读成诵,小古文一定要熟读,这是一种语言的积累。在这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词语的归类,比如《司马光》里面的动词“戏”“登”“跌”“弃”“持”等等。古文的学习之后,对于古文中的字和词一定要关注。第二个是句式,句式的学习尤其重要,你不学习句式它就不可能进行阅读的迁移,比如“戏于庭”,“戏于……”,对吧?在《杨氏之子》当中,“未闻……”,这些都是基本的一些句式,这是基础型任务群当中要完成的。那么发展型任务群思辨性,那么思辨性主要是要提出主问题,《司马光》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司马光为什么要持石击瓮,或是为什么要砸缸,就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联系情境,联系生活经验,来做出自己的判断推理。《杨氏之子》他聚焦的一个问题是杨氏之子如何做把别人是戏言,是调戏他,如何用戏言来对戏言,戏言戏在何处?第二,戏言妙在何处?第三,戏言聪慧在何处?三个问题,不断的追问,促使我们学生从内容到语言表达形式,到做人的智慧,言语智慧,我觉得这样,这个课上的才透彻。好,接下来我要抓紧点时间了,好,这是两个小古文。
第三是两篇散文,一篇是六上的《盼》,第二篇是四下的《天窗》,两篇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两篇文章我们看一下,六上的《盼》围绕中心来写,是李老师上的,镇江李老师上的应该讲趣味盎然,这堂课孩子学习的激情,学习的那种创造性,从发言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堂课应该让学生学得很快乐。《盼》这篇课文的教学,它主要聚焦在创意表达,因为从内容的概括上来讲,围绕“盼”写了哪些事并不是很难,因为前面已经有了《夏天的成长》,所以这个内容不长,不难,难就难在要破解作者的写作密码,也就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要让孩子扮演一个文学创意表达的阅读侦探,你要能够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他是如何来围绕中心表达“盼”这种情感的,这个就非常有意思了。我觉得抓住这么几个点,第一个:题目,为什么要用《盼》而不用《第一次穿雨衣》?这就非常有启发性,探索作家取题目的秘密。第二个抓住课文当中既写了盼,又写了怨,他怨晴天,晴天本来是好的吧,我们应该盼晴天,为什么怨晴天?为什么要怨这个比喻,下个不停等等,“盼”和“怨”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它都是从“盼”正面写,从“怨”侧面来写,表达情感,都是围绕中心的,正面可以围绕中心写,反面也可以围绕中心写。这就是作家他的专家思维,作家的思维方式,构思方式,所以第二个点。第三个点是叙述与对话,写“盼”可以用叙述的方式来写,但作家他用对话的方式来把“盼”的那种内在的心情,充分的形象的生动的表达出来,这就是专家思维,和我们一般孩子写的不一样。当然我们李老师又从心情、动作、环境等方面来写,非常好的,所以这堂课应该讲就是探究式的来学习的。我刚才提供的这三个点,供我们李老师参考,当然你这堂课也是围绕这三个点来进行学习的。
《天窗》是连云港的李老师上的,这堂课的最大特点是教得集中,学生学得比较充分,聚焦两句话,两个“慰藉”,教得非常集中,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李老师聚焦了想象,就天窗它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来讲,那就是磨练了他们的想象,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让他们的童年生活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所以抓得非常准。最后老师概括为“打开了孩子的心灵之窗,想象之窗”,对文本内涵的把握非常准确。那么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建议聚焦在如何创意的表达,也就是“慰藉”,他如何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出来的。这里要聚焦语言的表达形式。第五自然段当中的“会看见……会看见……想象到……想象……”,你看,由看到的到想到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