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节好课八大招
——听《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感
青阳实验小学 谢烨
在新学期即将来临时,培育站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为期三天的理论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大师们有的高屋建瓴,用先进的理念拓展我们的视野;有的更接地气,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应用在实际教学之中。尤其是匡主任的讲座——《有效的教学设计》,深入浅出,用许多生动的课堂教学实例,为我们打造一节好课支了八大招。
第一,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儿童自主构建的欲望。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存在差距时出现的短暂的心理失衡。当原有知识解决不了新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有了认知冲突,学生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会有一种内驱力。所以,我们教师要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设置冲突,激发学生的欲望。
第二,搭建合适支架,厚实儿童的思考平台。当儿童在解决问题中遇到困难时,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班级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理解,如果只有个别孩子能解决,那设计的问题就太难了。我们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脚手架”,在关键时刻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认识平行》一课中,在“平行线的画法”这个教学难点上,如果教师直接教,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思维,但学生自主思考,方法很难得出。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让学生在老师提供的生活材料中获得启发,寻找方向。
第三,还原过程形态,丰盈儿童的活动体验。还原过程形态,即追根溯源,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教师并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度量桌子的长度,很多孩子用手一拃一拃量,发现不同的手量出的数据各不相同,因而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当用1厘米的小棒排列来测量桌子的长不方便时,孩子们又自然地想到了1厘米1厘米地连起来,动手做一把尺子。做一把尺子的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度单位具有可加性。
第四,聚焦核心要素,优化儿童的本质把握。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每节课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在教学中要围绕核心要素,为学生建立概念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有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经验,但有时这些经验是片面的、非本质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从中剥离出本质特征,优化学生的认识。
第五,引导比较对照,促进儿童的数学理解。虽然这个方法很传统,但是很多概念都是在比较以后才弄清楚的。比较对照是发展数学理解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在新概念形成、新知学习以后,将形式上相近实则不同、容易混淆的的概念进行比较,让学生去寻找问题背后所隐含的不同的数学内涵,在比较中深化对于数学本质的认识。
第六,透视思想方法,提升儿童的数学思维。新课程理念已经从之前的双基增加到四基,所增加的两部分就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思想方法的地位提升了。其实,每一节课、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有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关键我们教师要去挖掘,去抽象。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如果没有隐形的数学思想方法贯彻在课堂中,课上得再热闹也是无用的。
第七,分层逐步建构,优化儿童的学习素养。匡主任指出,这是江阴的特色。尽管现在比较注重大问题设计,但是我们还是要基于学生的基本学习原理,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第八,注重认知结网,完善儿童的认知结构。结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理解和记忆,更在于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使他们在运用能力上实现一次飞跃。结网,要贯穿整个教学始终,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整理,不断沟通,不断运用,像滚雪球一样,使后续的有关知识不断纳入其知识网络,教师还要适时地将知识归纳概括,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到“薄”,在有机联系中优化认识结构,使书越念越薄。
一节好课是教师素养和教学机智的完美体现,是师生心灵琴瑟的和谐共鸣。而好课的生成需要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厚的积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因此,我们教师要常常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及时内化成自己的认知与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积累和完善学科素养,及时总结和反思课堂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在科学预设与精彩生成中达到理想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