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蔡校的《小说课之道》,收获颇丰。从理论到实践,还有详实的案例,可操作性强。
一、叙事弧线,形成情节链。
小说的阅读中,读者在经历一场震撼人心的危机之后,再加上一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局,这样读者的情感才能得到尽情释放,从而对故事意犹未尽。我以小说课《跳水》为例,阅读《跳水》,就可以依据叙事弧线的思维,抓住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根据地点的变化,绘制成图片上的情节叙事地图,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船长命令猴子跳水-水手救孩子,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小说中情节构思的秘密,不难发现随着情节的发展,高度在增加,危机也在升级。
情节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学生发现小说的第一个情节是水手拿猴子取乐,这时,我们和水手、孩子都是轻松的;到了第二个情节,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我们就会兴奋;第三个情节,也是小说的危机和高潮部分,孩子处于十分危险的地步,我们的心也提了起来;最后一个情节,孩子得救,我们的心也放了下来,变得轻松了。
学生置身于故事的世界中,去经历情节带来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这种体验与感受一定是一条优美的曲线。最后揭示小说情节的变化与我们读者心情的起伏变化是一致的。
二、叙事思维,建构模型。
用“思维推演”的方式组织学生去探索人物的思维过程。从“遇到的问题一当时的条件-适应的对策-问题的解决”环节,设身处地揣测船长的内心活动,辨析当时还可以怎样做,但船长为什么这样做,有没有比这样做更好的方法了,形成船长思维梳理的过程中,教师提示高明小说家会在制造危机和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将人物置于其中,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跳水》中,等待船长儿子的只有两条道路:其一,原路返回,可能随时会直接重重摔在甲板上;其二,往海里跳,尚有一线生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船长、作为孩子的父亲,只能在这两种情况下选择尚有一丝希望的那一种。表面上这是一个无奈之举、智慧之举以及冒险之举,也是船长唯一的选择。
实际上船长还是孩子的父亲,只有将船长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综合起来审视和考量,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背后的抉择的心理。船长在做出“拿枪逼孩子跳水”这个抉择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矛盾与纠结。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孩子摔在甲板上血肉模糊的样子,而不得不选择逼孩子跳水;或许他已经想到了孩子扎入水中就永远不会上来了,而让自己悔恨终生尽管如此,他还是勇敢、决绝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三、绘制模型,形成物化成果。
叙事元素用图画的方式结构化表现,用物化成果表现出来。为鲁滨逊编制“荒岛生存手册”;可以跟随鲁滨逊的脚步去发现荒岛的布局,去探索荒岛的秘密,帮助鲁滨逊绘制荒岛地形图。还可以制作好坏清单,帮助鲁滨逊在荒岛上排遣孤独,乐观地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学生总要一篇一篇地学,从读懂这一篇到读懂这一类, 这就是类化学习,就是在经验类化中建立起这一类文本的文类模型。文本的类型与体裁、体式,潜在地规定着我们应该读什么与怎么读。
用诗歌的方法读诗歌,关注语言、节奏、意象,才能领悟诗歌的情思;用小说的方法打开阅读读小说之旅,关注叙事弧线和叙事思维,才能领会小说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