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疑问:处于童年的孩子,他写下的文字难道还不能称为“儿童作文”?难道还需要一个“化”而为“童”的过程?“童化”作为小学作文教学之理念主张与课程建构的关键词,是否具有真实的现实指向,能否提供坚强的学理阐释?
带着这个疑问,翻来了这本书。通读而来,可以看出吴勇老师博览群书的理论造诣,博学善思的理论思维,深耕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读来也是受益匪浅。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有时候,课堂上的授课内容明明很简单,却怎么向学生推销都销不出去,像逆水行舟一样费劲又吃力,一节课下课,学生们悻悻然落得个两手空空。而有时候的课堂教学却只需老师像顺水推舟一样稍一点拨,学生便像得了灵丹妙药一般顿悟其中禅理,此时的我们,作为老师,心中的畅意与痛快便立刻撒于眉眼之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我认为,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教学是否得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方法对了,一切就顺了。
习作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难点所在,教了好几年学了,每每遇到习作课,无论是学生,还在身为教师的我,总是心头一沉,面露难色。直到遇见了吴勇老师,读了他的《我让学生爱上了写作——吴勇的童化作文课程实践》这本书,才让我在习作教学的探索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名师的理论引领,有奏效的方法指导,足以让我们这些教作文的教师小白们体验到满满的课堂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吴勇老师在自序中称,他在温暖的灯光相照、饱满的童心浸润、美丽的梦想支撑之下,一个人用一辈子的恒心研究习作教学,倡导“童化作文”。认认真真地读着书中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用书中理论指导我的课堂习作教学,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不再一提起写作文便产生抵触情绪,而我的习作课,上起来也越来越轻松。
在一堂习作课上,吴勇老师重点强调精准和节制,即一课一教、一课一得。在一节课中不反复赘述已经学过的知识,也不补充本年级段不适合“教”的知识,教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评什么,完成重点段落的习作训练,让教师的教及时为学生所用。课堂上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知识点,看似滔滔不绝,实际上是在浪费口舌和时间,学会了筛选和重点训练,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以前两节作文课,从审题到定题目、写框架、说内容,只觉哪哪儿都是要点,反反复复地强调,来来回回地敲黑板,终于抢在下课铃声响起前把本次习作的“精华”塞进了学生的脑袋里,以为自己什么都讲明白、说清楚了,可学生动笔写作时还是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行进,导致下课了很多学生的习作却只完成了三五行。在今年的习作课上,我们干脆玩起了“限时作文”的游戏,课上,我只给同学们强调本次习作的目标,聊起话题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分享,分享的过程中老师反馈是否达成了目标。接下来学生即动笔练写,不到二十分钟,很多同学便写满了一大张作文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课上,老师要善于“唤醒”隐匿在儿童内心深处的兴趣种子。吴勇老师认为,在故事性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图画书”、“儿童文学”、“同伴习作”、“教师讲述”等方法唤醒儿童心中的故事,激起他们写作的欲望。“同伴习作”是我们在平时的习作课上习以为惯的做法。在回忆童年故事时,《大卫不可以》、《生气汤》、《菲菲生气了》等绘本故事可以成功唤起孩子们儿时的趣事,进行人物写作时,《我爸爸》《我妈妈》《妈妈发火了》等是不错的范本,写想象作文时,《彩虹色的花》《云朵面包》等也许能帮助孩子们借想象的翅膀飞得更高。除此之外,我尝试用“教师讲述”的方法来唤醒孩子们的表达欲、写作欲,确实很奏效。去年在一次大风经历后,我们班一起来写作文《冬日里的温暖》,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分享了他们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之后,我借题发挥,谈起了那天冒着严寒带孩子去上课的经历,孩子们在同理心的牵动下,想起了他们在那天冒着严寒去上美术课、舞蹈课等辅导班的经历,于是也就很快的把他们的作文以不同的形式写了下来。跟随吴勇老师的脚步,借着他“童化作文”的东风,希望我也能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所困惑时,请翻开我们的专业课书籍,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抵达那源头活水,找到教育的良方。当我们在生活处事中出现了情绪危机、信任危机时,那就读一读大师们的传世佳作,它一定能够抚慰我们的心灵,陪伴我们成长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