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 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重点)
2.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难点)
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学生读题目,重读“回忆”,让学生从中感知本文就是女儿李星华对李大钊的回忆。李大钊既是一名革命者,也是一位父亲。
活动一:追忆往事,重回“十六年前”
出示:开头和结尾句子,学生读句子
师:《十六年前的回忆》,他的父亲离开他十六年了,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为什么咬紧牙记在心中,按时间顺序,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
1.借助时间轴,回忆李大钊先生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每个时间点背后的具体事件。
2.揭示子任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就是了解革命志士的事迹,走进英雄事迹,寻先辈的足迹。李大钊的死就是比泰山还重,他是虽死犹生,我们要把他们的事迹记录并展览。
活动二:聚焦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一)抛砖引玉,晓方法
1.关注课后习题句子,明角度
师:出示课后三个句子,说说你发现这三句话着眼的是什么描写?
预设:第一句话是外貌和神态描写,第二句话是语言描写,第三句话是动作描写。
2. 品读人物描写,形成方法
(1)出例句,寻方法
出示三个句子,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预设1:根据“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我猜测李大钊先生已经遭受了酷刑,通过“平静而慈祥的脸”我体会出李大钊先生的坚贞不屈。
预设2:我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到李大钊先生遭受的各种酷刑,敌人很残酷,更让我从心里感受到李大钊的坚贞不屈。
预设3:我从“不慌不忙”中体会到李大钊的沉着冷静.
预设4:我从第二个句子中体会到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及忠于职守的形象。
(2)顺学而导,明方法
师:作为父亲,看看他的神态动作,不要管我,慈爱。作为一名革命者,关注他的神态动作,抓“常”字,看出他经常这样说,结合相关资料,“现在是什么时候,我哪能离开呢?”局势越来越紧张,我们感受到李大钊对工作的高度负责。
师:就这样,我们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结合背景资料,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3)学生总结方法:①抓关键词 ②融入背景
(二)举一反三,用方法
(1)品句子,感悟人物形象
课文中这样类似的生动句子还有很多,选择最值得品味的句子与大家交流。
出示学生活动:
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作批注,小组交流。
预设1:我发现李大钊对女儿的态度前后矛盾,但是李大钊被张作霖通缉,在这样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坚持在北京工作,从中体会到李大钊忠于革命的革命者形象。
预设2: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以及对李大钊的神态动作描写中,感受李大钊先生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
预设3:从敌人粗暴的语言,像魔鬼一样的动作,还有满脸横肉的神态描写与李大钊先生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作对比,我体会李大钊先生的从容镇定。
学生读句子再次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
(2)抓重点,升华人物形象
师:如果你是导演,你还想把镜头聚焦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师:如果请你给这片段配一个画外音,他会对家人说什么呢?
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说出李大钊对家人的牵挂和不舍,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出他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形象。
师:是什么力量让李大钊面对酷刑如此冷静沉着,不惧生死?
生: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时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把自己的体会送到我们的朗读中去,通过学生的朗读感受李大钊先生时刻把革命事业奉为信仰,永远拥护革命的信念。
(3)把握信念、拓展人物形象
正是这种信念,李大钊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话语。在中国历史上像李大钊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挥洒《囚歌》的叶挺将军,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荣。
活动三:体会写法,运用方式表达
1.出示开头结尾的句子,学生朗诵,说体会。
师:这就是首尾呼应。能让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2.再找出文中其他地方前后照应的句子,加深体会。
3.课下请同学们用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对第三单元的习作开头结尾进行修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活动四:走进李大钊纪念馆,升华敬佩之情
我们来到李大钊纪念馆,38级台阶寓意李大钊同志走过的三十八年历程……李大钊牺牲的时候38岁。出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师:李大钊的一生,始终坚持“求达于”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真理。
【作业布置】让我们将他们的事迹展览在展览栏里,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