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度学习
——读《为深度学习而教》有感
刘文婷
《为深度学习而教》这本书对深度学习的定义是:深度学习的结果是对重要思想和过程的持久理解,而且学习者必须自己“获得”理解。
读这本书是因为被其书名吸引。因为说实话我自己的学习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学习,正如书中说的一样“只获得了肤浅的、流于表面的知识。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的惰性的知识学习”。因此,对如何教学生深度学习心理根本没有底,更谈不上如何具体操作。于是,满怀期待地打开了这本书。
先浏览目录,头两章是“围绕大概念建构学习”和“概念化”,顿时下意识的反应:这不就是单元整体教学。细度这两章,其内容确实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有许多相似的地方。第一章围绕大概念建构学习,是对老师的要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鼓励老师要有“大局观”——在教学内容中确定大概念和概念性的理解,并围绕这些概念和理解搭建教学框架。第二章是帮助学生树立大局观。第二章是本书中介绍的七种思维技能之一,我觉得是对第一章大概念的补充。
我先谈谈这两章内容与单元整体教学的相似之处。书中指出建构意义的好处是:概念化思考能促进主动地意义建构并引导深度学习,能通过让国学社把原本看似随机的知识整合到更到的概念伞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课堂上所学的更多知识。从这里看到,这一理念与单元整体教学中将碎片化的知识重新整合为结构化的知识,让学生在主题的引领下进行学习是如出一辙。书中还要求在学习中学习者必须自己取获取重要的理解,并独立地将这些理解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这也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提出的英语活动观所强调的一样,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发现、获取、概括和探究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获取和运用新知识的过程的极为相似。
虽说大概念的理念与单元整体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这两章提到的还有些操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用到。比如书中指出,“一项关于……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一个更宽泛的、可迁移的概念或主题,而且这些想法不应局限于老师,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发现、理解。其实这也是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基本是根据单元内容,制定一个单元主题,这个主题范围很窄,如四上第二单元有关水果的学习,主题只是定为Fruit,其主题意义也只是认识更多的说过,没有更宽更深的去挖掘有关水果的内容。同时按照书上是建议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概念(就是我们的单元主题)。我觉得这一个方法可以运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学完一个课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这一课时的学到的知识以及对这一课的理解;在一单元学完后,让学生说说对主题的理解。经过这样的操练,相信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促进深度学习。
在书的接下来的每一章中分别介绍了其余六种思维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第二章的“概念化”都是相辅相成,且是递进式向前推进,学生掌握好了前一种方法会对接下的方法学习有补充和促进作用。这样的每一章中都从“是什么与为什么”、“如何做”及“总结”三部分展开。其中“如何做”部分,作者给出了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每一种操作方法都给出了定义和功能阐述、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指导,更有具体详细的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并学会这些方法。在读到第三章“做笔记和做总结”时,感触特别深,因为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在听讲座时,做笔记无非就是把老师讲的东西记下来,平时对学生的笔记也是如此要求。书中却是把这样的笔记称为“抄笔记”,是把老师讲的知识照搬下来,而没有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进一步去加工和理解。作者并强调,做笔记和做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技能,对学习起着积极的作业,这两种技能都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积极的处理。书中给出的笔记模式和总结模式特别清晰实验,可以借鉴使用,特别是“AWESOME总结模式”,可以帮助学习者综合细致地处理、总结信息。
书中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的七种思维技能都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为学生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运用思维学习知识,并参与意义建构而设计的。是一本指导老师进行为深度学习而教的工具书,值得我们老师好好研读,把适合自己的思维工具用于平时的学习和读书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理论水平,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把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带着课堂学习活动中进行意义的建构,从而能自己理解内化学习内容,并对知识迁移运用,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