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 2018-01-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论网络环境中着重理解的教学设计

 

陈明选

 

(江南大学 师范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 针对当前教学设计理论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 ,关注外在教学形式 ,难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缺陷 ,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框架 ,就教师如何把自己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转化为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提出了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策略。

关键词:教学理解 ;教学目标;教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1553(2004) 12- 0049- 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环境促使教育手段、模式均发生了较大变革,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存在着对教学现象解释力不够,只注重教学设计的流程、外在的教学设计程序,过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形式范畴,而忽视了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个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反观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老师并没有强调学生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至多只是要求学生展示一些表面性的理解形式而已,如简单的问答。许多本该达到理解水平的课,不少教师将其下降为记忆水平,信息化教学手段往往成为呈现课程内容、强化记忆的工具。对许多探究水平的课,教师常常通过解释或让学生记住最简洁的方法得出答案,表面上像探究,实际上是讲解,达不到理解思考的水平。学习往往变成了公式化的背诵,学生牢牢记住教科书中各种概念、方法,在考试时再把这些知识搬出来,而考试又紧紧围绕着教课书中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遵循正确答案的规则和公式化的表述。学生只要在作业或考试中复述出标准答案,教师也不会去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的程度。其实大多数学生都未能达到真正理解,也不追求理解,老师也不去关注和强调学生的理解。[1]在这种长期忽视理解的教学氛围中就形成了学生不愿意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导致了许多学生记住了知识但并不理解知识,拥有知识而不会应用知识。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理解,教学将是无效的;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有评判性的理解,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是一种奢望,一句空话。所以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学设计理论必须从关注教学形式、注重巩固性教学的模式向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转变。但是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如何知道学生理解了什么?这又是教学设计当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教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这是几个看似简单其实比较复杂很难讲清楚的问题,但又是教学中非常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理解的本质与教师的理解

“理解”是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一个词语,从幼童到成人没有人不会用它,但很少有人去探讨其本质含义。在教学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教学应该着重理解这个目标,但很少有人去为这个目标下定义,或者为达到这个目标而设计课程。从字面意义上讲,理解就是“明白、了解,懂得”。从教育哲学的观点来看,理解是一种倾向和能力。英国教育学家马莎·斯通·威斯克认为:“理解是指能够在给定的资讯以外有所超越,并且能够创造性地去运用自己的知识。如果某人能够证明自己可以把知识正确、恰当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而他又是在未得到任何特别指导的情况下自发地完成这项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已经达到了真正的理解。”[2]可见理解的含义不仅仅是“明白、懂的意思”,更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应用知识,只有理解了已有的知识才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理解是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教师对教学本身的理解。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理解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教师可以把语言或一定的表达技巧传递给学生,其目的是要使那些不懂的学生变得能够懂得,不理解的学生变得能够理解和明白。因此要进行教学,首先必须从教师本身对要教些什么,以及怎样教这两方面的理解开始。教育家舒尔曼说过:“那些有能力做实事的人就去做实践者,那些能够理解事物的就去当教师。”[3]可见理解事物,促进别人理解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教师需要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理解,作出明智的教学选择。

三、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

既然教学是为了学生理解,那么在教学中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可能也常常不被教师所关注,而这一问题又是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中的关键一环。威斯克认为“衍生性的课题就是值得理解的课题。”[4]所谓衍生就是繁衍、派生。衍生性的课题也就是能够繁衍、派生出新的问题,以维系人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其主要特征如下:

1. 在学科中占有核心地位

一个课题如果是相关范畴或学科的核心所在,或与学科的核心概念相关,并且具有启发意义,能够经得起持久的争议,能够使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这个课题就具有衍生性和理解价值。如:生物课中有关生命的问题,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人与动物、植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动物会思考吗?物理学中有关电、磁的产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具有衍生性的特征。

2. 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多元化学习

该课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关注的事物相关,使他们感到有兴趣,可以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书本、报刊、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能够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如课堂讲授、讨论、调查活动、协作、自主学习等)。

3.      让教师感到有兴趣

要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对有关课题的投入程度举足轻重。课题若能使教师感兴趣,才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兴趣。

4. 课题具有相关性和联系性

衍生性的课题如果可以与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可以与学科内、学科之间的主要观念联系起来,那么课题所作的探究会引申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如果教师通过讲授形式,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这些课题表现为一系列正确的答案,那么任何衍生性都会荡然无存。

四、教师怎样促进学生理解

在讨论了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哪些课题值得理解以后,就进入了核心议题——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理解。主要应采取以下方法:

1.      确定理解的目标

衍生性的课题勾勒出了学生所要探讨的科目内容,而有关理解的目标则是要具体的界定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哪些观念、关系或问题,以及要达到什么程度。只有教师能够具体地指出希望学生理解什么,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设计出一些值得学生学习的活动。要清楚地阐释有关理解的目标,教师必须把观念化为文字,但因为有些观念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用文字把隐含的目标表达出来。由于许多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都来自于教科书,而这类教材往往要求教师按照特定的次序去教学,学生必须按次序去学习,并不是按有关理解的目标来组织教学,加之教师缺乏对学科的理解,在确立理解目标时就感到非常困难。这时可以先从总目标开始:本个学期、本个单元,最希望学生能够理解些什么?例如:通过字词的学习,希望小学生能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清楚地用学过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理解的目标描述一定要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在界定理解的目标时应注意:

(1)   目标明确公开。既能清楚地表达学生要理解的目标,又要使每个学生都知道目标的内容。

(2)   目标必须相互关联。课程、单元目标必须要与总目标层级互套、紧密联系。比如要把数学理解为对规律的研究学习,那么在三角形这一单元中,就是理解相似三角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规律。

(3)   目标在科目中应占有核心的地位。目标是学生必须明白的概念,这些目标能够引领学生迈向重要的学习目标中心,而不是学习目标的边缘;能推动学生进行更深入复杂的理解。

2.      教师要把对教学的理解转化为教学表现

教师要将自己已经理解的观念转化成教学形式才能教给学生,这个转化包括以下过程:

(1)   教材准备。对教材作出详细的研究审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批判性的诠释,找出遗漏或错误,批判性地将教材加以组织和划分,使教材变得更适合学生的理解。

(2)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要使学生理解的目标选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讲授(比喻、例子、示范等)、讨论、小组学习、发现学习等,以便把教师自己的理解与学生期望所能达到的理解衔接起来。

(3)   根据学生情况调整修订教材。了解学生有哪些概念、学习动机、学习困难、学习策略会影响他们去理解教材,从而把教材调适到特定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只适用于一般的学生。

3.      维持教师对知识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维持人类不断学习、深入理解的重要动力。对于教师来说经常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对教学充满热情,并将这种对知识的好奇体现于教学实践当中。努力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是理解性教学的关50键环节。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很早就夭折了,在这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强调标准答案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难有发展自己兴趣的机会,好奇心往往受到了压抑。如果学生既缺乏对知识的好奇,又无法从知识的学习中获得某种喜悦,就会停留在知识的边缘,不能产生深层的理解。所以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创造网络化环境条件,引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是教学中必须强化的问题。

4.      显示理解的表现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理解,那么如何知道学生已理解,怎样判断理解的水平呢?威斯克认为:“理解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智力状态。”[5]人们要学习某项事物,并要显示自己有所理解,就要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例如:学习乐器、运动、工艺等各种艺术技能活动,都要通过表现或表演来展现自己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其他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要设计不同类型的表现活动,以增进学生对重要目标的理解。这些活动包括:诠释、分析、建立关系、比较,展示作品等。要运用各种富有创意的方式,去表现对科目的理解。例如: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定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来进行研究,并通过日志来记录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所进行的反思总结。学生用力学的概念来说明这些机械的操作(如马桶冲水的原理,建筑工地卷扬机吊重物的原理),通过文字、图画和示范等形式来解释。显示理解的表现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理解,而并非只是复习或重建他人已建立的知识。在设计理解的表现活动时,应注意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注意使各种表现活动具有衍生性和挑战性。通常有以下三个进程:

(1)   乱打乱撞。这是在初始阶段进行探究的方法。课题是开放性的,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清楚认识到学生已经掌握哪些以及兴趣所在。这种探究方式可以用来推动学生把他们初始阶段已具备的理解表现出来。

(2)   引导式探究。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对特定的问题的探究,应用各种学科观点和方法,去达到某个有关理解的目标,以培养学生对复杂深奥问题的理解,并能把这种理解表现出来。

(3)   终极表现。是教师在教完一个课程单元时要求学生完成的作品。其显著特点是:可以清楚地显示学生对指定的有关理解的目标的掌握程度,与初级阶段的表现相比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表现出具有综合理解的能力。[6]例如:要求学生阅读一篇短故事,并找出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情节。这类作业既可以促进和显示学生对人物、情节发展和故事背景的理解,又不会过分偏离传统的课程模式。

5.      持续的评估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就学什么。我们常常采用的一次性评估方法,很难测定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在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框架中,参照有关理解的目标对理解的表现应进行持续的评估,主要是:

(1)   改革传统的总结性评估为形成性评估。将评估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评估,以便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并调整教学(如艺术、体育所采取的现场及时评估)。

(2)   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3)   公开评估标准。在使用这些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之前,教师需向学生说明这些评估标准,以让他们及早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框架主要由衍生性的课题、有关理解的目标、显示理解的表现、持续的评估四个要素构成。首先通过衍生性的课题,我们可以界定哪些课题值得学生理解,并以这些课题来组织课程;然后根据主要的理解确定目标,从而弄清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接着让学生参与和理解有关的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这些活动要求学生能综合性地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最后根据与理解的目标有关的标准,持续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构建这个教学模式意在促进教学从着重记忆向着重理解方向转化,要将信息化教学软件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为促进学生理解服务,从而达到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和探索精神的人才。[7]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据为己有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教师应该为理解而教,学生应该为理解而学。以理解为目标的这个教学框架,希望能为各位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卫.一堂几何课的观察与改进 [Z].上海: 上海教科院 , 2004.

[2] Wiske , M S ( ed . ) Teaching for Understading , SanFrancisco , CA : Jossey - Bass . 1998: 61- 62.

[3]冯施玉珩.学习课程与评估 [M ].香港: 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科技出版部 , 2003: 11- 12.

[4]Wiske, M S(ed. ) (1998) TeachingforUnderstading, San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65- 6.

[5]陈耀辉等.学习者与教学 [ M ].香港: 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 2003: 382- 384.

[6]Gardne, H and Boix- Mansilla, V (1994)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in the disciplines and beyond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6(2): 198- 208.

[7]索易话题: 使中国成为 21世纪巨人的教育发展计划 [ DB / O L ]. http / / edu . qz . fj . cn /论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