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渐丰富与成熟。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围绕职业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勾勒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提出了职业教育建设的新理念,阐述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路线,形成了系统的职业教育观。习近平职业教育观超越“职业教育为何办、如何办、如何支持以及办成怎样”[1]的问题,谋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全局,指向“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前瞻性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办好职业教育”“办好怎样的职业教育”以及“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等诸多理论性、根本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理解与把握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蕴含理念和实践要义,能够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他在正定县工作时就积极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他的《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提出“要特别重视职业教育和农村的扫盲工作”;[2]任职福州市委书记后,他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领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就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他在浙江日报发表诸多短论,其中多有涉及职业教育;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天津、贵州、甘肃考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给职教组织与盛会专致贺信,在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会议上发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在多场多边峰会中提及职业教育。这些不同时期的文章、讲话、指示与批示精神,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价值功能、办学方向、人才目标、体系道路与环境生态。
(一)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基础工程、同等重要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将其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并澄清职普关系,赋予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职业教育居于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习近平职业教育观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4],是通过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之一[5],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6]。此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7],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不言而喻。
2.在教育系统内部,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提倡“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各行各业都能成才”。[8]2021年,他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重申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职业教育定位论断,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6],充分表明了其对职普之间只有类型之别而无优劣之差的地位归正。
(二)职业教育的价值功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习近平职业教育观抓住“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9]的鲜明特征,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背景下制造强国建设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观需要,全面审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功能,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10]。
1.职业教育具有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11],而作为“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能够“为劳动者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产业工人队伍[12]。
2.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功能。一方面,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关切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通过职业教育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提升就业的量与质,“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5];另一方面,他认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与力量,“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10],因此职业教育能够通过供给高素质技术人才赋能产业与经济发展。
3.职业教育具有促进个人成长成才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他在贵州机械工业学校考察时勉励学生“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4],并多次倡导广大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4.职业教育具有促进脱贫和共同富裕的功能。职业教育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教育扶贫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表明“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要同闽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同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应以在乡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带头人”。[13]2015年,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作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的重要论断,并强调“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因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14]2022年,他强调把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之一。[5]
(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德育为先、服务导向
“大有可为”的前景赋予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职能。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价值功能与使命任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等前提性框架下,职业教育还应秉持德育为先、服务导向的办学方向。
1.办学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职业教育“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2018年,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立德树人“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1];2021年则指明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22],充分说明职业教育不因教育活动的特殊性而弱化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2.办学坚持服务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3],并认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16]这些论述揭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服务于就业与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方向。
(四)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全面发展、人人出彩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突破了工具理性的局限,坚守人本主义价值理念,进一步具象化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描绘了职业教育的人才画像。
1.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他曾指出要努力让劳动者实现全面发展[17],并明确提出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18]。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从2016年开始多次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认为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落实到育人目标上便为“德”的素养。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技能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定位历经从“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到“高技能型”的嬗变[19]后,他呼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勉励学生追求“技高一筹的境界”[4],鼓励学校培养更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0],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以“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在习近平职业教育观中,职教人才不是只会机械劳动的低层次技术工人,而是以“德技并修”为主要素养特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2.造就人人出彩的人才队伍。“人人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育人成效的殷切期望和典型要求,是指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3];2015年他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提到要“发展面向妇女的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帮助她们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变化”[21];2022年他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2]这些论述表明,“人人出彩”包含“面向人人”和“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各类群体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并且不落下学生、工人队伍、农民、妇女等任何一类群体。
(五)职业教育的体系道路:类型发展、三协三融
对于如何办好职业教育,习近平职业教育观从职业教育内部体系、职业教育外部关系、职业教育发展特征上,为落实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设计了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
1.构建类型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3]2016年,他提出“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23],此后多次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2年则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4]。可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习近平职业教育观中实践论的核心,而该体系的建立以类型定位为逻辑起点,以教育和培训并重为总体结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关键抓手。
2.推进职业教育“三协三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初步提出“推动普职融通”的要求;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一观点发展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完整论述,[24]并在同年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得到详细阐释。“三协三融”反映出不同层次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的办学格局,以及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技术链、科技链打通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是习近平职业教育观中有效提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创新性举措。
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尤为重视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早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他就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25];2021年他明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6],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此后该要求被写入《职业教育法》,并在多份重要政策文件中得到安排部署。
(六)职业教育的环境生态:文化熏染、格局开放
对于如何支持办好职业教育,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习近平职业教育观从精神文化、收入分配、政策制度、竞赛平台、开放格局等各方面着手,力图打造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的环境生态。
1.营造弘扬工匠精神、崇尚技术技能的社会风尚。为扭转中国人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学历崇拜的文化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向大众传播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奋斗成才的价值观。他表示“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26],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27];提出“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8]“技能是立业之本”“事业靠本领成就”[28]等,从而鼓励学生走技能成才道路;还屡次倡导“工匠精神”,认为“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28]。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3]。到2020年,他关于职业教育内部精神伦理与外部文化环境的思想逐渐成熟,明确提出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9],并系统阐述了三者的基本内涵,将其纳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范畴。[12]
2.改善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劳动者收入待遇、生活状态和发展前景对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客观限制,多次发表不断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水平的相关论述,同时提出要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以促进劳动者体面劳动,要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成才条件。
3.压实多元主体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尤其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3],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以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文化环境[18],或者“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6],并在 2017年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贺信中对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作出要求。[30]这表明,习近平职业教育观重视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4.搭建好职业技能大赛发展平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29]因此十分重视这一活动平台的积极作用,不仅向我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致以贺信,还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上肯定职业技能大赛对打造创新创业合作人才库的贡献[31]。
5.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6]对于职业教育,他曾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表示“中方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32],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中国“支持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9]。当前伴随着多种形式的“职教出海”,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习近平职业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