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研修|探索教考衔接,强化关键能力
2024年8月26日,江阴市高中地理徐海龙名师工作室组织成员前往参加了无锡市高中地理、劳模工作室,江苏省中学灾害地理教育研究所举行的主题研修活动。本次研修活动邀请到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郭刚作为主讲人,从地质勘测的一线实践视角带来题为《高考地表形态塑造相关地理考题解析》分享。研修活动由无锡一中副校长、无锡市区高中地理赵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赵怡主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青参与会议并进行点评。
学无止境,研无边界。本次研修活动共有三项内容。第一项:郭刚工程师进行地表形态塑造相关考题解析分享;第二项:工作室代表成员进行研修心得分享;第三项:市教科院院长李青进行总结点评。
郭刚工程师以典型的6大题型为依托,由浅入深地解析了河流阶地、地质作用以及地貌形成过程的相关问题,旨在传递地理原理分析理念。郭工程师从高中地质地貌的背景知识介绍为切入点,首先对试题材料如何去分析进行了分享,接着对试题问题如何解析进行了思考,包括对试题问题思考的方向与角度都进行了详细讲解。最后,郭工程师以江苏省和无锡市为案例区域,分析了二者地表形态差异及其成因,对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地形、地貌的描述应该如何区分进行了重点讲解。
李慧老师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以及如何将实践地貌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心得分享。 朱昺旻老师表示作为老师,带着问题进行思考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地表形态这一章的内容,对教师板书、板画的要求极高,在这方面刻苦训练也会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赵怡老师从教师身份转变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需要用新知识传递给学生新收获。
最后,李青院长以“信息量大”这一关键词对研修内容进行总结,分别从内容信息量大、题目图像信息量大、文本阅读信息量大和专业信息量大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李院长表示,从教学一线到解题一线,我们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在新课学习和新题解答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晦涩的课本知识进行讲授,在解题过程中要为学生搭建清晰明了的框架,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附:部分学员学习感悟
河流阶地的魅力——时空演变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刘铭
8月26日下午,我去无锡市北中学参加工作室的活动,活动安排了江苏省地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郭刚老师的《高中相关地理考题解析》的主题讲座。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最能体现地理要素的综合,其本身就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间歇性上升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连续性侵蚀 (下切侵蚀 )。往往河谷两岸阶地并不对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本身就没发育,2.发育后两侧抬升的程度不同、流水的侵蚀差异。在气候的背景下,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推测将来的变化需要运用综合思维,。比如2021广州模拟的那道奎屯河的题目,最后一问是随着气候不断变干,据此推测未来奎屯大峡谷谷壁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题要了解该处地貌的形成过程,从原因入手。气候的干旱,带来降水量减少,冰川面积减少,融水量减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弱。天山地区,风蚀作用增强,流水侵蚀形成的地貌被破坏,V型河谷趋于平缓,石林地貌逐渐消失。地理要素在时空演变中形成新的地表形态,这就是河流阶地的魅力。
高考题中的核心概念——河流阶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徐志华
2024年8月26日下午,我参加了名师工作室的活动,聆听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郭刚老师的《高中相关地理考题解析》的主题讲座,收获颇丰。河流阶地这一部分不论是高考题还是各地的模拟题,都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体现了地理要素的综合。我印象最深的是讲到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模考题的3~5题,3.判断河流阶地的标志,面对砾石层、红黏土、古土壤层、风化壳四个选项,学生做答的时候也比较犯难。郭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从概念入手,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去均夷化而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为在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形成河流阶地的基础是河漫滩,古土壤的形成是需要较长的间歇期,也正式河漫滩的形成,而砾石层代表此处是剥蚀阶地,红黏土是一种特殊的古土壤,图中的风化壳说明间歇期可能比较短。郭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提醒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地理核心概念,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做题的准确率。
讲座心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徐新悦
今天非常荣幸聆听了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室郭刚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高中相关地理考题解析》。
郭老师以其专业的素养和独到的见解,将近几年地质相关的高考真题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分为河谷剖面、地质图、地层、岩石、构造交切关系、沉积面、不整合面、构造与地形地貌、特殊地形地貌、地质作用过程七个部分。他由浅入深地从专业角度带领我们深入分析了出题的思路与解题的关键点。
以往我们在讲解地理知识点时,往往只是就知识点讲知识点,而郭老师却犹如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层层抽丝剥茧,深入分析背后的机理。例如在讲解吉林的一道高考题时,郭老师从气候变化入手,分析水动力的变化,进而推理出河流阶地的形成机理。他通过对原理的深入探究,为我们全方位地解密高考题,让我们对这些题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场讲座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在地理教学和学习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它不仅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更让我们学会了从更深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相信在郭老师的启发下,我们在今后的地理教学和学习中,将更加注重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以更加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应对各种挑战。
讲座心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徐新悦
这次研讨交流是一次学术与学科的碰撞,郭刚老师以地质学者的视角为我们展现高考题的解题思路,这种跨界而又交融的碰撞,确实带来了许多思考。
去伪存真,情境背后体现的是地理学原理和思维。情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活实践情境、学习探索情境,其中学习探索情境主要指以地理学科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也就是课标中“地理学术情境”的提法。学术情境往往会展示复杂的制图和数据,常见的有河谷剖面图和各种地质图。郭刚老师在解河流阶地类题目时化繁为简,回归河流阶地的概念和形成条件,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两方面小结阶地形成过程,所有相关的题目都有了抓手。因此教师在跳入题海之前,应先“入书”,“入书-出书-入本-出本-入题-出题”。
从学术到学科,是有效创新情境还是无效的答题套用模板?近几年来,在各地模拟题中出现了大量从学术期刊中选取素材命制学术情境的试题,但是把论文研究编改为学科试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试题命制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缺乏扎实的专业素养,学术情境就成了材料和图片的堆砌,看似是前沿的地理问题,实际只是换汤不换药的固定答题模式,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在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行学术情境试题的命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