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24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学习体会 2024-04-02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近来语文教学掀起了“情境教学”的热潮,许多人似乎陷入了"情境教学”的困境。日常教学我也会尝试着设置情境,但很多时候有捉襟见肘之感。我非常认同一些专家所说的,情境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的终极目标。

“情境”的本质,在于设置一个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好问题,让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与文本中的人物交换立场,沉浸式地走进文本,去体验、去赏析。情境的根基在于文本本身,任何脱离文本、只追求标新立异的情境设置,都难以长久。因此,情境的设置最终应回归到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挖掘出具有价值和思考意义的问题。

当这些问题能够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时,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情境便应运而生。如果过于耗费精力,就没有必要纠结于情境的设计。我觉得,一节课哪怕只研究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却又不脱离文本和现实的好问题,这个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二问题的提问方式,同样至关重要。同样的问题,不同的问法,往往会产生本质上的差异。例如,“分析一下祥林嫂的死因,找到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样的问题,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但如果我们换一种问法:“假如祥林嫂开公众号,谁会评论?会怎样评论?谁的评论要对她的死负责?”或者“假如你是祥林嫂,在不开上帝视角的情况下,你如何打好手里的这张烂牌?”这样的提问方式,至少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更愿意站在祥林嫂和众人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一旦学生具备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在面对考试时的作答也将变得得心应手。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而这种能力正是通过日常学习中对文本的多角度解读逐渐培养起来的。

听完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和专家点评之后,我收获颇丰。于是重新大胆修改了自己原先的《望海潮》的课堂设计。《望海潮》这首词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一句是否拉低了整首词的艺术水平?这是一个常被提及但其实颇具争议的问题。以往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往往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蕴,这样的答案往往难以真正说服他们自己,更难以让他人信服。其实我自己在备课时,我也曾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直到今天我突然想到,如果柳永生活在现代,他去了杭州或许会发一组照片来分享那里的美景。假设他集齐了八张杭州的绝美景色,那么为了凑齐九张图,他会选择发什么呢?我尝试了一下,将“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词作为文案写在一张图片上,凑齐了九张图,但发现这样的组合确实显得有些突兀,不够和谐。。然而,经过深入探究之后,我们会发现,柳永的这句词并不仅仅是直白的文字表达,它实际上隐藏着一个景色。尝试用图片去替代这句词时,我再次被柳永驾驭文字的能力深深震撼。他仿佛拥有一双能够跨越时空的眼睛,如同摄像机般自如切换视角,从城内到城外,从眼前到十里之外,从夏季到秋天,最后又巧妙地由杭州的美景切换到千里之外的朝廷。这样的转换不仅自然流畅,更显得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柳永的视野之广阔、想象之丰富,实在令人叹服。他的诗句以对孙何的祝福作为完美的收尾,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我脑海里浮现了唐僧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真经后,将经书呈献给皇帝的画面。孙何在读到这最后一句时,会不会幻想着自己一路艰辛,终于一路高升,来到京城的画面。读者想象着作者制造出来的想象,多么浪漫!好的文字一定能是有画面感和现场感的,比起“一路高升,前途光明”这样苍白直接的祝福,柳永的“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将祝福具象化,这样的祝福不再仅仅是空洞的希望,而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现场。

我甚至觉得,最后一句里除却奉承之意,这样的祝福,既自然又真诚。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柳永对孙何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望。多么自然的祝福,一句,朋友,我希望有一天你能步步高升,到更好的地方,见更大的世面。我再设计一个“假如李白、杜甫、陶渊明来改写这两句,他们会怎么改写?”让学生再次感受柳永的文字驾驭能力!也许这就是情境设置的意义,让我们沉浸式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欣赏,去评价。

这样修改过后的教学设计,我个人觉得与之前的常态普课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变得更加灵动起来,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会大大增强。既符合了当下热门的情境任务设置,也丰富了自己的语文课堂活动。

  •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