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读书笔记 2024-03-08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与其忧愁,不如歌唱

——读《慈悲与玫瑰》有感

《慈悲与玫瑰》书封上的简笔画为山坡上的西西弗斯托举一朵玫瑰,这是作者手绘,作者将原神话故事中的石头绘成玫瑰,深化了这个故事的含义。玫瑰可以指一种优雅而美好的生活,玫瑰有自然之美,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激情也是自然而然的。玫瑰也指内心对美的向往与追求,梦想的化身与寄托。代巨石以玫瑰,指身处困厄之中,心中装着的带刺的玫瑰,能帮助我们超越现实中的苦难,对生活的保持兴趣与希望。同时,玫瑰也是对生命的热爱。我们不能被我们的追求和希望所累。对西西弗斯来说,推石上山是众神的惩戒。我们要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大胆地承认生活的荒谬,在徒劳无功的挣扎中看透生活的荒谬,积极的拥抱荒谬,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

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送给16岁儿子所在学校毕业生的祝福,令人深思。这段话的大意是“我祝你不幸而痛苦”。表面上看关乎挫折教育,实际上意蕴深远。人有自身的脆弱性。几百年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经将人比做脆弱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只是因为有思想,人才有机会卓然于世。人应该直面自身的脆弱性和不完整性,并拥抱那些丰富的情感,包括痛苦、愤怒、羞愧、厌恶。因为只有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人才开始接受了宽容的价值。这段话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脆弱性,不仅教会年轻人从容面对未来的得失荣辱,而且指出了公正、忠诚以及同情心的价值。如果年轻人能够真正理解罗伯茨的这些观点,即使遭遇不幸与痛苦,恐怕也不那么害怕了。

当今社会,我们经常批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也有人说:无私心即无公德。反对利他主义对个体权利的贱斥甚至毁灭。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应该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两翼,而不是互相否定。当个体受到各种改头换面的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侵害时,能唤醒他们不与世同沉的力量正是深藏内心的利己的激情。同时,由于人有合群的激情,集体主义永远不会褪去迷人的色彩。

真正的利己是以不牺牲他人为界,否则他也将受到来自其他利己者的损害。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

当一个社会失去了个体的意志,只推崇流水线人格,也就失去了私我与私德,由此公德也不会形成。无私心即无公德、无私心者无公德,不过不能否定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神性。它所通向的是人的心灵,而人的神性就在于心灵有可能完成对理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