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比如技术,又比如合作。指向于听评课范式转换的课堂观察同时具备了这样一些元素。课堂观察,引导我们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意义、维度、工具、改变
一、课堂观察的意义
就我看来,课堂观察具有改善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的意义。
就改善教学的意义看,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课堂观察是对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观察课堂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问题、困境,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帮助,发现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有了课堂教学的现象观察、原因分析,就可以对症用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听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介绍,他担任校长初,曾提着凳子把学校里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这次听课具有调查研究性质,调查中他发现当时的老师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既然老师讲课水平不高,那就不让老师多讲,干脆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此,有了“只让老师讲10分钟”的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教师主要是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学会教学的。课堂观察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研究和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确定和实现的;而且可以观察其他老师如何研究和处理教材,如何引起和组织学习活动,如何应对教学意外,如何评价和引导学生……观察者可以在观察中琢磨,在观察中借鉴,在观察中成长和进步。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课堂观察一方面是观察他人(其实也包括观察自己的课堂),另一方面也邀请和接受他人观察,被他人观察。在他人观察和帮助中,一线老师可以认识课堂上的自己,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
就助推教学研究而言,可以说,课堂上包含了全部的教育学,观察本身意味着研究,观察课堂就是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师,就是研究教育。观察课堂可以发现教与学的规律,发现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原则、方法,发现教育的影响与意义……从课堂观察中可以总结和提炼教学基本理论与策略,这种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理论更具实践亲和力,更容易为实践者认同、理解和运用。
二、课堂观察的维度
课堂观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有哪些?从哪些方面提高课堂质量?这是每一位课堂观察者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也就在寻找课堂观察的对象和维度。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建构了如图1所示的课堂质量的影响因素框架:
基于上图的课堂质量相关因素的认识,笔者形成了“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状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经历美好的课堂生活;改善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活状态,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对教学内容做有价值的选择和改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方式,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想课堂变革愿景。立足于理想课堂建设,在课堂观察中,我主张优先关注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生存、学习状态,以及课堂上彼此的相处和影响关系。这是出于以人为本、通过人的改善实现课堂质量提升的教育理念,我以为教学也好,课堂观察也好,都需要有这样的转向和改变,也就是要眼中有人,心中有人。在教育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优先选择上,我主张,要优先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价值和影响,关注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合理性和逻辑结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追求要优先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选择。
需要说明的,在课堂观察时,图1中所列和未列要素及其关系都可以成为观察的维度和要素;但在议课时,又需要对观察到的课堂现象聚焦讨论,通过聚焦找出更有意义、更有讨论价值的现象对话讨论,以获得对课堂现象的深刻理解,并实现课堂观察的研究目的,聚焦带来深入,深入成为研究。
三、课堂观察的工具
我认为课堂观察最实用的对象是人,是观察者自己。课堂观察时要优先用好“自己”这一工具。在观课议课推进中,我经常强调这样两点:(1)“幸福是一种能力”,要利用课堂观察的方法提升自己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你要不断研究改进自己的课堂观察,提高课堂观察本身质量和水平,要以更专业的方式追求更有效的专业发展,以更有效的观课议课提高课堂观察水平。(2)“人因思而变”,你在课堂观察中要主动思考、积极思考,一方面是发挥教育洞察力研究他人,另一方面是发挥教育想象力研究自己,课堂观察既要入乎其内理解教学,又出乎其外创新教学。
除观察者自己外,对我来说,有用的观察工具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了解执教者的教学设想与意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解学流程,可以观察、理解预想和设计的差异,思考教学理想、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有效互动与促进。基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我们还可能减少对授课教师的误解,同时也可以分配出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其他课堂现象。
根据目的,我把课堂观察分为以下几种:一是调查研究,二是分等评比,三是锤炼磨课,四是有别于上述三种的日常教研活动的观课议课。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工具和量表。我不太主张在观课议课中用预定的量表对照实践中的教学。除了一般的教学记录表,笔者用得较多的工具是相机,可以拍下有意义、有研究价值的老师板书、学生的作业、师生活动的情境……收集用于研究和讨论的可靠资料。
就人工智能(录播教室、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课堂观察的资料,我以为这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它也可以带来课堂观察的一些革新(比如切片、回放、存储、及时参与、广泛的讨论与分享)。但需要看到,镜头下的教学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粉饰和掩饰,录播采集的数据未必是真实的教育,数据的可靠性本身需要审视。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不能唯数据;此外,教学是极其复杂的,用人工智能形成一个教学的常模(比如小组讨论多少时间合适,教师讲解比例多大合适)来评判是否有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解时间是否科学,这本身就背离了教育的科学,数据不能成为约束我们的“枷锁”。
四、课堂观察变革的定位
就课堂观察的定位,我在追求和实践这样一些改变:
一是从批评走向建设。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不要用自己的课堂观察评价他人,而是基于观察走向理解,理解执教者的处境、追求、条件和努力,理解教学行为的当下效果和未来影响,理解教学的其他可能选择和价值,从而走向课程建设、走向教学变革。特别提醒的是,要少做评判多做研究和展望,面向未来而不是评判过去。
二是从旁观者到助教者。坐在学生身边,观课议课者既是研究者,但又不是纯粹的傍观者,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课堂参与者和介入者。参与和介入的方式就是成为上课教师的助教,指导和帮助身边的学生更积极、更有质量的学。学校同事之间的课堂观察,我们不赞成只是“你的课有这样几个优点,有这样几个缺点”的客观描述者,而是要成为彼此互助、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同行伙伴。
三是从统一标准到权变意识。课堂观察所面对的教师千差万别,他们有各自的成长经历和能力水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评价和要求教师,这就背离了教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小马过河”的寓言中,老牛能过的河,松鼠无论如何也过不了。用统一的标准观察不同的教师,有的教师可能觉得你这是“小儿科”;有的教师却难以企及,……因此,我主张和实践课堂观察要有权变意识。也就是要从教师实际出发,立足他们的套件和可能,观察和研究他们如何“跳一跳”,给他们提供通过努力也能摘到的“桃子”。让课堂观察成为所有参与者乐于参与、能够参与、并能在参与者感受关怀、收获成长的研讨活动。
四是从要素观察走向情境观察。教育是复杂和流变的,对复杂而流变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的感受:“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课堂观察不能只是侧重于课堂要素的条分缕析的对象观察,而是基于实际情境的关系观察、整体观察,在教学的实际情境中观察。在当下的师生关系中观察,在当下教学的曾经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脉络中观察。因为教育真理具有这样的境脉特征,所以,对于观察到的课堂现象,观察者要有充分的体察和分析,交流讨论时,“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