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教师听评课活动的新范式
——《课堂观察一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感
王 燕
听评课,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发展教学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每学期会组织我们参加各类听评课活动,特别是一些大型公开课中听了很多大咖名师的课,我听完以后感觉很好,但却说不清楚好在哪里——这是我在一些听评课后的真实感受。后来有幸拜读到沈毅、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一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我对听评课的不惑不解,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而且接触到了观察点、课堂观察框架、观察量表等新名词,让我对听评课活动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
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新范式,从倾听实践者开展课堂观察的故事开始吧。《课堂观察一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开篇第一部分为“故事分享” 。一个故事就像一颗种子,经历着蕴含时的焦灼、破土时的悸动和花开一刻的欣喜。这本书里一个又一个关于课堂观察的精彩故事,正如一颗颗种子破土、开花的过程,夹杂着实践者们所经历的煎熬、感动,和我们分享着对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中所经历的思考,透露着实践者对课堂观察深层的理解和独特的阐释......让我渐渐成为课堂观察粉丝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要想完成一个教研来解决课堂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正如书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亦有风雨亦有晴。”的描述,形象又贴切。
课堂观察,教师听评课活动的新范式。《课堂观察一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精心设计了20个问题, 采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等,这些问题和解答为我打开了听评课的新视野,也加深了对课堂观察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不自觉地观察,这是一种知觉心理本能的反应;二是凭经验和感觉进行观察;三是有目的、有一定观察角度,借助一定观察工具,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观察,即有意的课堂教学观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活动处于课堂观察的第二个层次,往往表现为教师听课时根据自己的感觉随机记录课堂上的事件,评课时经常听到“我觉得”“我认为”的口头禅,对课堂问题的判断与建议大多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和印象为依据,缺少有力的证据支持。课堂观察若要跨越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无疑需要“范式创新”,这也是该书的精华所在,创新之处。书中介绍,浙江余杭高级中学开发的“课堂观察框架”经历了三版修订,最终形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且4个维度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形成多重对话、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学习场,因此这一框架使得“课堂观察”这个行为系统工程更具有科学性、流程性、可操作性。于我而言,这些观察维度、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新名词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听评课范式的专业与创新,也为我打开了一个听评课新范式的大门,让我感到新鲜的同时对听评课有了新的探索欲望。
读了一本好书,期待听评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