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点“空白”给课堂,让学生溢放光彩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感 2023-11-2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留点“空白”给课堂,让学生溢放光彩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感

高亚芹

假期里,我阅读了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在刘教授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浩瀚海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盏明灯,它告诉我怎样做才是科学的、正确的、充满关爱的教育,让我不禁联想起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共分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编排了212419个心理效应。每一则心理效应它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透彻的效应分析,更有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加以呈现,总是带给我无限的惊喜和期待,那是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书中第一篇《教学中的的心理效应》中有这么一个案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钱。过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因为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马克·吐温为什么最后会气愤,不仅没有捐钱,反而偷钱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与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之为“超限效应”。这不由让我联想到了我平日里的课堂。

一次习题课上,由于课前准备得不够充分,我对一道题目的解答心中没底。看着学生向我求助的目光,我表面故作镇静,引导学生这里尝试尝试、那里从推算推算。学生反复考虑斟酌,居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到另一班上同样的课时,我吸取教训,备课充分,讲解详细。可几天后的测试结果却是:还是这个知识点,第一个班只有6名学生做错,而经过我精心讲解的第二个班的正确率还不到50%,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为什么?我想,自己的“未做准备”,恰恰留出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而讲解详尽的课堂,倒使学生的心智处于懒惰状态,只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效果当然大打折扣。这正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跟着导航走,也可以自己看地图摸索着走,而自己看地图摸索着走,记忆肯定比跟着导航走来得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留有“空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先“探路摸索走”,则是有效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教学中也经常听到老师这样埋怨:“我都讲清楚了,学生要是再不懂,那我也没有办法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我已经讲三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可能与课堂没有“空白”、学生没有积极思考消化有关。学生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就不能得到拓展,知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内化。因而,课堂要留点“空白”,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内化。

放眼当今课堂,“空白”少得可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成熟,就急于请学生回答,导致学生浅尝辄止、思维肤浅;布置几个习题,学生刚刚读懂题目,教师就开始点拨提示,于是一些学生的思路被打断;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就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急于拓展阅读。这些都属于课堂中“空白”缺失的现象,也反映出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的严重不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孩子身上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关键的时候点到为止,有意“空白”,有意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阅读(4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