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教育土壤,长出“科学思想”
--研读新课标,践行新理念
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徐智敏
前两天刷抖音刷到了这样一则新闻:大疆拒付美国巨额罚款,宁愿被禁售也绝不妥协。这不禁让人思考大疆硬气的原因是什么?大疆,全球无人机巨头,拥有超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在无人机领域拥有2000多项技术专利,产品更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正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拥有了和美国“扳手腕”的能力。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对人才更是产生了新需求,希望现在的人才更有创新型、更具个性化。我认为这也是这次科学新课标改革的最终目的。
我翻开了2017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2022年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发现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动,包括更新了课程理念,增加了学业质量,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等等,但是这些变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既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这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方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才能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呢?第一,注重在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第二,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科学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质疑创新能力等等;第三,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所以,我们要找一个阶梯,一个既能够链接学生生活,又能够把学生生活提高到科学高度的阶梯。
以《磁铁的两极》这一课为例,教材呈现了以下几部分内容:1.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2.认识磁铁的磁极。3.探究磁铁的指示方向。4.探究磁极的相互作用。之前我会选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以及用实验器材室里的磁铁,像这样,带学生进行探究。但是,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难道都是这样标着磁极,带着红蓝色的磁铁吗?当然不是,所以通过呈现图片以及直接利用实验盒里的材料,会存在割裂学生身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单向灌输的弊端。因此在后来教学时,我换了一种思路。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些他们生活中经常能看到的磁铁来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周围同学所带来的实验材料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进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通过观察,他们发现磁铁的形状是不尽相同的,从而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磁铁,知道相应的磁铁名称;比如他们发现带来的磁铁有的已经标注了“N”极和“S”极,有的没有标注,学生便自己产生了疑问:这两个磁极的名称是如何来的呢?它们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标注的磁铁就没有磁极了吗?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标注磁极呢?再比如有的小朋友带来的磁铁是摔断了的,那摔断了的磁铁有几个磁极呢?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判断呢?后来他们还通过一些自创的“磁铁小迷宫”游戏来发现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小秘密。在课程的最后,我让小朋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还让他们进行了头脑风暴,如果让他们来设计,他们会把磁铁加入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中去呢?可以改善或者解决哪些问题呢?
学生的两只脚,一只脚扎根在过去的土壤里,一只脚踏在未来的长河中,真正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自己身处过去,但绝不是过去的旁观者,而是未来的缔造者。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把书上的内容教给他们,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要让他们透过知识看本质,掌握技能,树立态度,发展能力,提高创新,让他们既要独立,又要合作;既要传承,又要创造。相信,只要不断践行新课标理念,学生一定能在这片土壤中扎根深造,长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