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的课堂》读书笔记——杨敏 2023-10-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创新者的课堂》

让读者接受的价值在于:将各个行业与教育相契合,将案例与理论相契合,让我这样的一线教师在字里行间产生共鸣。   

最重要的共鸣是:P164  学业结构革新。这里的革新给我两点很重要的启示。

一、组建“重量级团队,发挥教师结构的价值  

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在线内容传递需要学业结构的改变,这一结构只有通过一个“重量级团队”才能得以贯彻。这个学期我们团队的栾老师、敏敏老师都在组合这样的团队,因为她们都在为自己的课题做前期的准备,这是我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在提醒研究者,建设“重量级团队”的重要性。

如何组建“重量级团队”,哪些学科进行组合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觉得可以有一些革新行动。比如:教研组长组合一个团队,构建新教师培训、学生培训的组合。在操作层面,同样借助于网络平台,将不同学科的要求进行分类,然后再做组合。语文、英语,文科组合。数理化,理科组合。前期:让教研组长们,将新一学期新教师教学操作规范、新生学习规范操作,进行文字梳理。中期:教研组长组合成一个团队,分成文科、理科小组合作探究,整合成文理科的共性,再梳理出文理科的个性。后期:平台录像,做出教学规范操作小视频。最后:对小视频的录制,进行后台剪接,并创建评价平台,根据评价进行优化。

二、组建“适切性团队”,将项目整合进学习   

很多学校,因为整个教育的大形势的原因,纷纷开设课程,并且成为上级部门的考核内容之一。如果有一些学校各种资源比较齐全,就会开发出很多课程。但是,课程开发的老师,都是选修课的老师,这种选修课似乎有些短命,初一开发选修课,初二就没有了。比如:我们学校的“诗社”、“影视课”,很受初一学生的喜欢,老师还是外聘的专家,很遗憾的是初二就不开设了,专家认为遗憾,教师们也认为遗憾。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只是觉得遗憾,没有去深入的思考。

“都市学校的体系将学习整合进项目”。这句话是革新后的总结话语,从列举的案例中,我们看见了很出色的成果“在过去的数年中学习里都有孩子获得了专利。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小一点问题。看见项目,我们往往就会觉得这是学校层面的内容,不会和学科建设勾连。但是,我想到的不是项目,而是和我们的课程,为什么课程不能和学习进行整合呢?课程和学习之间的割裂让我常常怀疑做那么多课程为了什么?怎样整合才能出现效果呢?语文与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搭建起来会怎样呢?似乎,这个话题,将适用于初二年级。学生只有在学习了一些相关课程后,才能明确自己的喜好,才能让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课程与学习语文融合,然后做出分类与整合,然后建立多个“适切性团队”。

这个实践过程,其实更多的源于课程建设似乎与学科学习之间断层,学习课程之后长期的辐射效果看不见,学生就当学校只是在做门面工程,选修课程也只当是学后的消遣。但是,如果在选修的前期,就告知学生,这个选修选择是可以调整的,并且直接影响到初二学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也会更加明确。后期的团队组建,似乎会有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去检验“学习与项目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有更多的收获,这个价值可能比较长远。  

 

 

 

选两个学科,配备4个老师。今天语文,选语文的留下来。

  • 阅读(5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