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情绪管理的助推器
成化高级中学 王芳
案例:
他曾加入一个历史交流群(听他父亲讲群里成年人居多,对历史认知偏激,群已经被强行关闭),这是他获取对社会理解的主要通道,初中青春期与群相伴相随,这个群不仅增强了他对历史的透彻理解,同时也对他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历史科代表,他博览群书,知识广博,历史故事信手拈来,喜欢与别人谈论历史;脾气容易急躁,喜欢独处,和同学相处不融洽,经常以挑剔的眼光观察别人,“看不惯”就会直接“怼”,班里的女生几乎都与他发生过争执,由于不能团结同学,期末无缘三好学生的人选。
对于案例中的这个学生我采取了朋友间的关爱呵护式的交流,因为我了解到他们亲子关系、同学关系比较紧张。他受到交流群的影响对文革这段历史有着深深的误解,并将这种反叛泛化,演变成对一切事物的敌视与批判。我选择在讲完文革内容后的时间找到他,引导他说出自己的困惑。他非常激动,语速加快,认为文革迫害了那么多的知识分子,造成的经济、文化、政治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文革结束后的平反冤假错案还有什么价值?我反诘道:“如果没有平反冤假错案,那么那些被‘打倒’的含着不白之冤的人会永不瞑目的。他们更需要历史给他们洗刷冤屈,还他们以清白。他们最希望的就是有尊严的活着,他们的孩子更需要继续能够有尊严的活着。而且平反冤假错案是对历史错误的纠正与反思,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也才能统一思想,走向未来。”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下来他跟我谈论了屈原、岳飞等历史人物的悲剧,我肯定他对这些人物的缅怀和正义感,然后用正能量去引导他:“历史像一面镜子,他帮助我们正衣冠、树形象,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黑暗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感受光明的美好。”
他有阅读的习惯,我便顺势将戚继光、王阳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传记借给他,待他阅读后,再交流,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了解不同时代历史人物的荣耀与曲折,感受历史长河中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价值,感悟历史人物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
教给他控制情绪的方法。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要做选择,当情绪激动的时候,让自己思考3分钟后再行动,如果情绪激动,请离开当下的情境,换个轻松的环境,假如你情绪激动,拿起书籍沉浸在书海中。后来有一次,他兴奋的跑来找我:老师,我做到了。原来,一个学生在课上因为成绩没考好,迁怒于他,他没有针锋相对,而是选择冷处理,待到下课,双方镇静之后再交谈,摆明立场,说明自己处事原则,获得对方道歉。
分班之际,他将从我这里借阅的书籍归还,从书中我无意中发现令我感动并欣慰的一段话语,摘抄如下:
分班之际,心中有诸多不舍,不舍在在此奋斗拼搏许久的教室,不舍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也不舍您的教导……
平心而论,上了高中,我的脾气愈发暴躁。所幸遇见您,您的教诲总是那么轻和却又富有哲理。一次、两次……不知多少次,您的教诲依旧如此,从无厌烦。您的苦口婆心、孜孜不倦,或只为您的学生能有一丝悔改之意吧。您坚信您的学生都是善良淳朴的,您相信您可以引领我们向善。正因为如此,我慢慢地相信您的话语,慢慢愿意向此靠拢。
在此,我献上我最诚挚的敬意,谢谢您教我为人之理,您的教诲,我终身不忘。
他在这个年龄阶段并非个案,由于多是独生子女,处于三观形成时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逆耳忠言”,思想又容易受环境左右将“另类”当成个性。如何才能赢得他们的心,扭转他们的一些对历史(现实)的错误认知,控制情绪并融入班集体呢?上面的案例给了我有益的启发,作为历史老师,我可以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基点利用他们最感兴趣、最在意的领域激发交谈兴趣、拓宽认识思路、控制情绪,进而学会理性思考,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1.用多元历史观,拓宽视野,变固执己见为虚怀若谷
在教学中,以历史核心概念为核心,编织知识网络,用详备的史料作为论证观点的论据,做到观点客观,论证充分,论据多元,展现对同一历史事件(现象)的不同观点,彰显历史的包容性。例如在讲解秦朝历史时会以“多面的秦始皇”为题,设计了三种形象:“千古一帝”、“专制暴君”、“中华民族奠基者”,引导学生对人物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坚持“历史之同情”思想,将历史人物放置于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不主观臆断,根据历史活动评价历史人物,做到有理有据;不偏激,借鉴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论述同一事件要采取多种视角,争取较为全面的认识历史。例如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从阶级史观角度来说,它促进了北方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它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促使北魏游牧文明向较为先进的农耕文明的转型;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来看,实现了中原生活习俗与草原生活习俗的交融与互动;从民族观的角度看,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基。对同一历史现象还须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例如对“康乾盛世”,由于受到年龄、经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孩子们更多的会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繁荣的视角论证,会产生认识误区:“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的顶峰,为何会出现鸦片战争中国的衰落”,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学生们可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西方侵略,而不会真正从自身找原因,进而无法达到“以史为鉴”的教育目标。如果我们将康乾盛世放置于与西方世界同一时空进行考查,不难发现与世界近代化潮流相比,“盛世已经蕴含了衰落”。当西方民主政治勃发之时,明清正极力强化着日益腐朽的专制统治,当西方机器振聋发聩之时,明清政府正不遗余力的抑制工商业发展,固守手工劳作;当西方人文精神已经转化为政治能量之时,清朝用文字狱和礼教扼杀了自由的灵魂;西方用实验、数字表达彰显科技进步之时,明清沾沾自喜于古代科技的总结、归纳。当用广角观察同一历史现象(人物)时,学生的固有认知体系收到冲击,甚至颠覆,从而会重新审视自己狭隘的思维视域,提供的认识视角让学生抛却“坐井观天”的狭隘意念,形成包容和宽广的心胸。
2.借鉴历史人物情绪管理经验,自主管理,变率性而为为换位思考
我的班级管理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控制情绪。作为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有波动、做事易冲动易怒,这是正常现象,可以理解,在历史课堂上和班级管理中我逐渐加以疏导,让班级的孩子们学会控制情绪。
统编教材中涵盖了大量教育素材,需要教师挖掘、拓展,加以运用、润色,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洗礼和熏陶。我会跟学生讲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惶惶如丧家之犬”,回归故土,著书立说,整理六经,将思想流传于后世,终成为“万世师表”;我会跟学生讲述刘邦与项羽在军事实力上的悬殊,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豁达,以持重老成的形象赢得了民心,反败为胜,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平民政权;我也会讲美国国父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不贪恋权位,为捍卫民主法治尊严不做皇帝,不连任总统的功绩;我还会讲印度国父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坚韧、持续的斗争精神震撼了英国殖民统治,用仁爱、真理的宽容精神感召着印度民族的抗英斗争。这些人物个性鲜活、存在的时空有差异,然而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坚持了原则,又实现了与世界的和解。
3.选择切合学生的历史故事,鉴古知今,变漫无目的为有的放矢
墨子制止楚宋之间的战争,不仅依赖于三寸不烂之舌的论辩,更是因为以攻防演练的方式战胜了公输盘,这个历史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与学生谈话如果漫无目的、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会让学生感到疲惫,错失一起分析问题的契机,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丝毫帮助。谈话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对学生的整体表现了如指掌,进行广泛调查访谈,最重要的是选取具有适切性的历史故事作为谈话的材料。适切性的故事是符合学生理解力的,与突发事件具有相似性,历史人物的处理方式具有可借鉴性。
当班干部受同学“嫉妒”委屈时,我会讲富弼面对“红眼病”诟如不闻的故事让他释然、大度;当学生因屡遭失败快要失去信心时,我跟她讲文彦博将自己一天的行为用红豆、黑豆进行分类,不仅教会她学会反思的方法而且学会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些微的成就,逐渐走出自我否定的误区;当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时,我会以唐寅、柳永的故事让他学会谦虚、谨言慎行;当学生学习难以静下心来、浮躁不安时我会请他诵读《大学》中“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给他讲曾国藩背诵《岳阳楼记》与梁上君子的故事;当学生深感学习任务繁重想知难而退时,我会跟她分享王阳明治理江西庐陵县“化繁为简”“牵牛要牵牛鼻子”的智慧故事,引导她分清楚轻重缓急,学会处理事情的主次。
推荐理由:该文章发表于《中小学班主任》,历史学科是人文类学科承担“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历史故事应该不仅止步于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成长、师生交流的桥梁和抓手,该作者从一个案例出发,从三个维度谈论对历史故事的运用,将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在探究学生的情绪管理方面对其他老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