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 “媒介引导”的有效性研究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孔敏亚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课堂观察法,对收集到的观察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探讨课堂观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评价策略。“课堂观察”是真实记录教学现场信息,并以此信息进行归因分析,形成教学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实证研究的工具。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高运老师开设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为课例,从教师“媒介引导”和学生“运动体验”两方面进行课堂观察,通过采用《“引导体验型”课堂教师“媒介引导”观察量表》记录,对量表中使用媒介类别与使用场合的数据统计、学生体验的方式和次数统计,并对教师媒介使用情况与学生练习次数对比分析,得出影响学生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课堂观察;媒介引导;有效性
1.研究目的
《课程标准》 在“课堂教学建议”指出“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练,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必须改变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完整、有结构、系统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
针对一节课而言,教师的“引导行为”与学生的“体验行为”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教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预设和生成课堂的关键。本文试着从教师媒介引导的角度实施课堂观察,探究媒介引导的有效性。本文的课堂观察量表是考量教师实施媒介的操作工具,鉴于对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在观察量表的设计时,选择了不同的学生个体作为观察对象,将教师的媒介引导与学生的体验行为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用的媒介与使用场合,分析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媒介完成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最后通过归因分析影响学生技能学习的相关因素,提出教学建议,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帮助。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课程标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相关资料,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查阅,收集近年来有关课堂观察方面的文章,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2.2课堂观察法
2.2.1观察员:直属学校体育中心组组长、直属学校教研组长、外校听课教师。
2.2.2观察程序:
课前会议:(1)上课教师说课,介绍本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本课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重难点,拟采取的策略、方法、途径,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流程。(2)课堂观察量表解读:首先,对量表相关指标进行解读;其次,统一记录的方法、观察点等观察、记录的细节,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最后,教学设计与量表结合,相互匹配。
课中观察: 根据量表的解读(方法、要求),对教学现场情况、事件,做出主观判断(基于标准),并进行客观、公正、详实的记录。
课后会议:(1)、观察结束,对观察记录情况进行整理、统计。(2)、上课教师简明扼要的进行课后反思,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与得失;(3)、观察者简明扼要、基于证据报告观察结果,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2.2.3观察量表整理:由于教师不是评课专家,使用量表时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
使用量表时,采用3个小组同时使用一种量表进行观察。然后对照课的流程,对观察结
果再进行对照,剔除无效问卷,既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又提高观察的准确度。
2.3 数据统计法
对观察记录获得的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统计,并用描述性的方法加以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观察点选择说明
根据××老师的教学设计,这是一节以教师引导为主的篮球课。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媒介引导、分组体验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针对教师的引导是否有效,课堂中,我们选择观察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用的媒介类别与使用场合,分析教师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媒介完成教学活动或者提高教学效果的情况。
3.2观察结果
根据××老师选择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内容特点,设计了《“引导体验型”课堂教师“媒介引导”观察量表》并记录如表一。
表一:“引导体验型”课堂教师“媒介引导”观察量表
课的程序和内容 |
教师教学 |
学生学习 |
|||||||
注:简要注明观察点所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
媒介类别 |
示范 |
A1:教师示范 A2:学生示范 |
使用场合 |
A:集体 B:个别 C:同伴 间 D:其它 |
练 习 方 式 |
A:集体 练习 B:分组 练习 C:个人 展示 |
练 习 次 数 |
|
器械 |
B1: 图纸 B2: 障碍物 |
||||||||
帮助 |
C1:语言提示 C2:行为帮助 |
||||||||
准备 部分 |
1.抓尾巴游戏 |
A1 C1 C2 |
A(静止中) |
B |
多次 |
||||
2.球性练习 |
A1 C1 |
A(练习中) |
A |
4×8 |
|||||
基本 部分 |
1.原地左右换手运球 |
A1 C1; A1(纠错)C1 |
A(练习中) A(静止中) |
A A |
30次 20次 |
||||
2.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 |
A1 C1 |
A(练习中) |
A |
10次 |
|||||
3.设障碍变向换手运球 |
B1 B2 C1 B2 C1 A1 C1(3次示范) B2 C1 |
A(静止中) A(练习中) A(静止中) A(练习中) |
B(分4组) B
B |
0次 1次
1次 |
|||||
4.通过图解了解动作 |
B1 C1 |
A(静止中)C |
B(探究) |
|
|||||
5.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 |
B2 A1 C1 A1(纠错)B1 C1 A2 B2 A1(个别辅导第2组) |
A(静止中) A(静止中) A(静止中) B |
B B(讨论) C(4人) B |
2次
1次 1次 |
|||||
6.游戏:运球接力 |
B1 B2 C1 |
A(静止中) |
B |
1次 |
|||||
结束 部分 |
放松:自由球性练习 |
C1 |
A(练习中) |
A |
多次 |
3.3结果分析
3.3.1 对教师教学引导媒介使用的类别作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见表二、表三):
表二:教师引导媒介类别数据统计
媒介 类别 |
A1:教师 示范 |
A2:学生 示范 |
B1: 图纸 |
B2:障碍物 |
C1:语言 提示 |
C2:行为 帮助 |
使用次数 |
8 |
1 |
4 |
6 |
14 |
1 |
百分比 |
23.5% |
2.9% |
11.8% |
17.7% |
41.2% |
2.9% |
教师整堂课使用了6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使用了8次,占所用媒介的23.5%。准备部分教师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形式(2次)展开教学,目的让学生边看边听边练,提高学生的练习次数。基本部分:教师共示范6次,其中第一类示范是连续性示范,出现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环节,纠错示范、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看似起承上启下,但学生不明确目标;第二类示范是在小组中针对个别学生的示范,整堂课仅有一次,太少;第三类示范都是讲解动作要领或纠正错误做的集体示范。多次集体状态下的示范对学生技术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但对学生技术的学会还需要考虑示范的面、示范的时机。
A2学生示范整堂课只采用1次,使用的目的为了展示小组学习的效果,从参与的人数上看(每组一位同学),教师只是为了小结该环节学生的练习情况。
B1图纸使用4次,本课教师使用了3种不同的图解,第一种是说明练习方式的图解;第二种是动作与重难点的图解;第三种是归纳动作要领的文字说明,三种图解按递进性设计。但教学中安排在小组讨论中去探究,简单的方法用图解去探究,浪费时间。
器械B2障碍物媒介运用了6次,占所用媒介的17.7%。障碍物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变向,但每组的障碍物只设置了3个,数量太少,学生还没真正体验到就结束了。
在帮助媒介的运用上:教师C1语言提示出现了14次,占所用媒介的41.2%%,说明新授课教师习惯使用讲解引导教学;C2行为帮助只在准备部分抓尾巴游戏中出现了1次,没有做到学生出现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表三:教师媒介使用场合数据统计
使用场合 |
A:集体(练习中) |
A:集体(静止中) |
B:个别 |
C:同伴间 |
D:其它 |
观察总数 |
6 |
9 |
1 |
0 |
0 |
百分比 |
37.5% |
56.2% |
6.3% |
0% |
0% |
在媒介使用场合上:教师的6种媒介15次是在学生集体状态下使用,其中集体练习中使用了6次(占37.5%),集体静止时使用了9次(占56.2%),媒介在B个别场合使用1次(占6.3%),在环节5最后一次体验中辅导了一个学生。虽然媒介引导是新授课的特征,但从集体的两种状态的比值及其它使用场合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教师使用媒介引导占用了学生大量的练习时间,学生缺少体验,不利于掌握变向运球技术。
3.3.2 对学生学习的体验行为作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见表四):
表四:基本部分学生采用的练习方式和练习次数
课的程序 |
课的内容 |
练习方式 |
练习次数 |
基本 部分 |
1、原地左右换手运球 |
A |
30次 20次 |
2、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 |
A |
10次 |
|
3、设障碍变向换手运球 |
B |
2次 |
|
4、通过图解了解动作 |
B |
0次 |
|
5、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 |
B |
4次 |
|
6、游戏:运球接力 |
B |
1次 |
从观察结果看,基本部分教师分了6个环节,1和2环节采用集体练习的方式,但是练习的次数很随意。其余4个环节运用了障碍物体验行进间变向运球,均采用分组练习的形式,但每个环节每个学生都只体验了1次,说明教师在媒介的引导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学生练习次数严重不足。
3.3.3 基本部分教师媒介使用情况与学生练习次数统计,得出如下结果(见表五)。
表五:基本部分教师媒介使用情况与学生练习方式及次数的统计结果
程序 |
内容 |
媒介类别 |
使用场合 |
学生行为 |
||||||||||
A1 |
A2 |
B1 |
B2 |
C1 |
C2 |
A |
B |
C |
D |
A |
B |
次数 |
||
基本部分 |
1 |
2 |
0 |
0 |
0 |
2 |
0 |
2 |
0 |
0 |
0 |
2 |
0 |
30 20 |
2 |
1 |
0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1 |
0 |
10 |
|
3 |
1 |
0 |
1 |
3 |
4 |
0 |
4 |
0 |
0 |
0 |
0 |
3 |
2 |
|
4 |
0 |
0 |
1 |
0 |
1 |
0 |
1 |
0 |
1 |
0 |
0 |
1 |
0 |
|
5 |
2 |
1 |
1 |
2 |
2 |
0 |
3 |
0 |
0 |
0 |
0 |
3 |
4 |
|
6 |
0 |
0 |
1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环节1复习原地左右换手运球:教师在球性练习结束时,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体下,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指挥学生集体复习原地运球,每位同学体验30次;然后教师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态下出示错误示范,并分析如何让球变向?让学生集体再练习20次。该环节学生的练习次数一会多一会少,没有规律和节奏,说明教师是随意布置的。
环节2新授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教师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体下,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行进间变向换手运球,集体向前体验10次,讲得多,练得少。
环节3设障碍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分了4步,教师用了4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1次、B1图纸媒介1次、B2障碍物媒介3次、C1语言提示4次,媒介2次是在学生集体练习的状体下,2次是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体下使用。学生分4组练习,每位学生体验了2次有障碍物的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教师设计了多种媒介,学生也主动参与放置障碍物、并主动参与练习,但从单个学生仅仅练习到2次的数量上可以看出,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媒介引导上,说明示范出现的时机有问题,讲解的语言过多。
环节4通过图解了解动作:教师采用“动作要领与方法”的图解结合语言提示,让学生在集体静止的状态下分四组探究,以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动作的了解。该环节花了3分钟探究,且没有出现练习。
环节5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障碍:该环节分了4个步骤,教师用了5种媒介,其中A1教师示范2次、A2学生示范1次;B1图纸1次、B2障碍物2次;C1语言提示2次。其中1次教师示范是在分组练习纠正个别学生错误时出示,其余媒介都是在学生集体静止的状体下使用。学生分4组练习,每位学生总共体验了4次有障碍物的变向换手运球。该环节貌似学生练习的次数变多了,但分解到每个步骤,学生的练习还是只有1次,从使用媒介的数量与所花的时间来匹配学生的练习,还是远不成正比。
环节6游戏:运球接力:教师采用B1图纸、B2障碍物、C1语言提示来巩固拓展技能,学生分4组集体游戏一次。设计思路是巧妙的,但教师的语言没有突出靠技能来发挥全组的水平,造成花了较多的时间组织游戏,学生却只尝试到1次。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课堂观察研究的理论意义与价值
课堂观察是一种基于现场的课堂研究形式,真实而专业地再现其研究过程与结果。本文以××老师开设的《篮球体前变向运球》为课例,设计《“引导体验型”课堂教师“媒介引导”观察量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会议,全面对体育课堂教学“媒介引导”的有效性进行观察与分析,既增进上课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又锻炼了观察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4.1.2《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观察量表的设计
媒介最大的特点是使教师要表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具有明确性。“媒介引导”是辅助、支架,“学生体验”是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