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智慧《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习新课标,设计新任务 2023-10-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黄丹

 在六下第五单元《文言文二则》中,两则小古文都是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观点,初步了解用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由事及理。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敢于质疑,实事求是。
  两则古文都仅寥寥几十字,读懂故事不难,读懂道理也不难,要学到本领还是要好好琢磨一番的。
一、寻智慧之人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要从其中窥到学习之向。
《学弈》中有智慧的人是谁?首先,“弈秋”算一个,文章开篇即说“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对于“弈”这门技艺,孟子在原文中曾提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思是:现在下围棋作为一门技艺,只是一种小技术。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下棋,那么这项小技术也是学不成的。弈秋能够成为全国上下最擅长下棋的人,一定是专心致志学习的人,这不就是有智慧的人?其次,文中的“一人”也是有智慧的,知晓弈秋是“通国之善弈者”,好的老师,好的机会,他就牢牢把握,“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结果显而易见。最后,孟子才是最有智慧的人。短短数语,就告知世人一个道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三心二意只会一事无成。言简而意赅,也发人深省。然而,孟子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熟为人知的道理吗?显然不是,结合原文片段,在“学弈”这个故事之前还有这样几句话——“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言何哉?”意思是:王不明智,不值得奇怪。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大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孟子的这段话其实是以“易生之物”和“二人学弈”作喻,隐射大王“不明智”的原因是——“一暴十寒”和“有鸿鹄将至”,用以委婉地劝诫君王应该专注于施行仁政。可见,孟子的话是意味无穷的,他的智慧也值得学习。
  相较于说理性强的《学弈》,《两小儿辩日》更偏向于一篇有趣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但故事里有没有有智慧的人呢?我想还是有的。首先是两小儿,他二人就太阳何时“去人近”何时“去人远”开始争论,但二人都不曾空口白牙,根据自身观察及经验总结,正确摆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不仅说是有理有据,更是让对方无法进行辩驳,观察仔细,口齿伶俐,如何说其不聪慧?再说孔子——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说其充满智慧应是无法辩驳的吧?但其在两小儿向其求证之时却是“不能决也”。面对小儿的询问,孔子也无法说出自己的判断,这是有智慧的人吗?不怪乎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但细细咀嚼,在科学并未发展的古时,太阳的远近本就是无法解释的现象,孔子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回答,真正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就“是知也”。虽只是个小故事,孔子的一言一行都充满智慧。
两则小古文,是两个故事,深深挖掘,能够发现一批值得学习的有智慧的人。
二、学辩理之法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那么两则小古文又是怎样来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呢?
《学弈》一文中并没有直接给明确的观点,但在初步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就能够总结得出为“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再看孟子是怎样借助“两人同时向弈秋学下棋,因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这一具体事例来说理的。
  故事虽短,但叙述的逻辑极强。文章开篇即指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说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看似只为引出“学弈”这个故事,实际上在告知我们,弈秋是一位全国有名的棋手,更是全国知名的老师,他本身的围棋教学理论应当不是学生能否学成的关键影响因素。但凡跟着他稍微认真学,一定不成问题的,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为下文分析为何两人同时向弈秋学棋,而“另一人弗若之矣”的原因埋下了伏笔。接着写“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写出了两人不同的学习表现: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好像也在听讲,却一心只牵挂着即将来到的鸿鹄。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学习结果的不同就显而易见。因此在第三句中直接揭示学习的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第四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在这一问一答之间,就排除另一个有可能对学弈产生影响的条件——两人的智商;进而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影响学弈的因素,含蓄地点明了本故事要揭示的主旨: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应专心致志。
  文章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个思路:先讲清两人学弈的相同条件,再对比两人学弈时的不同表现,接着交代两人学弈的不同结果,最后引导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这样的讲述思路,逻辑缜密、逐层推进,对我们讲话、辩论、写文章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两小儿辩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孔子东游路上的一次特殊经历。本文中两小儿就“太阳离人远近”展开争论,看似无厘头,但他们的两段对话值得深究。第一次对话,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二人首先提出观点,都能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来说,可以说两人的观点十分鲜明。第二次对话,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人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举例论证。一儿通过日初出与日中时太阳的不同形状,再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另一儿则通过日初出与日中时太阳带来的不同的温度感受,再根据“近热远凉”的原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来一回,皆是理由充分,二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太阳,并得出结论。这样严谨的思路,值得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产生分歧时也值得借鉴。
  两则小古稳,让我们在比较、推论、分析、评价、联系、辨别、判断、质疑中提升思辨能力,同时做到“学语文知识,用语文做事”!

  • 阅读(6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